廣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至今雄踞珠江航道約400年的蓮花塔、琶洲塔和赤崗塔,曾持續數百年為往來商船提供航標指引。誰能想到,今天矗立在珠江邊的“三塔”讓廣州與世界結下不解之緣,共同成就了“金山珠海,天子南庫”的繁華?
大約400年前,每年約有近百艘外國商船漂洋過海,進入珠江口,來到廣州貿易。商船在蓮花塔、琶洲塔的指引下,一路來到廣州城下黃埔古港;接著,外商換乘接駁船,在赤崗塔的導航下,直抵十三行。
400年後的今天,滄海桑田,“三塔”不變,變的是“三塔”之畔崛起了廣州塔、廣交會展館……它們成為新的城市地標,而廣州對外貿易之發達,與當時不可同日而語。“三塔”與廣州塔、廣交會展館等同立珠江畔,一起講述廣州“海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見證著“海上絲綢之路”的光榮與夢想。
“三塔”解密
明代中後期集中建塔“海絲”文化重要遺跡
羊城自古是繁華商埠,海上貿易十分活躍。漂洋過海而來的外商進入珠江口後,沿江北上,會遇見三座寶塔:位於廣州城東南40公里處的蓮花塔、位於城東南20公里處的琶洲塔與位於廣州東南城下的赤崗塔,這就是“鎖二江”“束海口”的珠江“三塔”。
“三塔”的修建時間集中在明代萬曆十四年至天啟年間,相隔不過40年。省情專家陳澤泓認為,“三塔”集中在那個時期修建,可見當時政府卓有遠見。到了清代,官方就不再修建這樣雄偉的高塔了。
這三座古塔的修建發起人或是朝廷高官,或是當地有影響力的人士。他們倡議建起這三座高塔,表面上祈求文運,但“三塔”風格基本一致,而且分別位於珠江航道上的關鍵位置,客觀上起到了航標的作用,成為廣州“海上絲路”的重要遺跡。
由此可見,“三塔”的修建,既與當時建塔之風興盛有關,又與商貿背景有關,也是當時政府通盤考慮的結果。
我們可以想像:遠涉重洋而來的商船,在汪洋大海中顛簸,當船上的人們在迷霧中看到直插雲霄的蓮花塔時,就知道已來到廣州城附近了;船繞過蓮花塔,沿珠江北上,當外商看到琶洲塔時,就知道已到達當時的廣州城外港,遠洋商船需停泊在黃埔泊地。當外商搭乘接駁船繼續向前行駛,看見赤崗塔時,就意味著已到廣州城下,十三行就在不遠處了。
這些塔都是八角形,有九層,每一層的外邊都有飛簷環繞。
外商看“三塔”
飛簷環繞景觀不斷
十三行時期,美國商人亨特在廣州生活多年,寫下《舊中國雜記》,記錄了他在廣州的諸多見聞。關於“三塔”,他是這樣寫的:“外國人溯江而上前往廣州,過了虎門以後,往往會被沿途看到的幾個高聳的寶塔所吸引……離廣州最近的一座被外國人稱為磨碟砂湧塔(Lob Creek Pagoda),得名自流過它所在的小丘下的一條珠江支流。另一座是黃埔塔。還有一座塔在二道灘旁的山丘上。在城牆內的'五層樓'上,儘管相隔30英里的距離,都能清楚地看到這個塔。”亨特所說的磨碟砂(沙)湧塔就是赤崗塔,黃埔塔實際是黃埔古港附近的琶洲塔,“二道灘旁的山丘上”的那座高塔就是蓮花塔。
亨特說,這些塔都是八角形,有九層,每一層的外邊都有飛簷環繞,窗戶開在南北兩邊上下飛簷之間。內部則不分層,由底至頂,景觀沒有中斷。
文化小課堂
廣州多座古塔曾是航標
廣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除了“三塔”,還有很多起到導航功能的古塔。
六榕寺花塔是嶺南地區現存最高的宋代古塔,高57.6米。從空中俯瞰,整座塔如同一朵盛開的蓮花,“花塔”之名由此而來。
在光孝寺大雄寶殿的東西兩側有兩座鐵塔,是南漢國遺留下來的古蹟。西鐵塔建於南漢大寶六年(963年),清末時塔殿倒塌,壓壞四層,現剩下三層。東鐵塔於南漢大寶十年(967年)建造,高7.69米,共七層,是國內發現的最大、最古老、最完整的鐵塔。
懷聖寺光塔位於光塔路懷聖寺院西南隅。光塔建於唐代,高36.3米,塔頂原有金雞,可隨風旋轉以示風向,明初為颶風所墜。
“三塔”“三關”鎖珠江
“三塔”即蓮花塔、琶洲塔和赤崗塔;“三關”即海珠石、海印石、浮丘石。古語說:“一物從來有一身,一身自有一乾。”“三塔”“三關”與越秀山上的鎮海樓遙相呼應,構成了廣州古城縝密而完整的山水塔樓格局。
赤崗塔
基本情況:高約50米,八角樓閣式,外觀9層
地理位置:位於當時廣州東南城下
修建時間:始建於1619年,建成於1627年
倡建者:明代朝廷要員王命璇,尚書李侍問等
“三塔”中赤崗塔最晚建成
守望珠水護佑過往商旅
赤崗塔於1619年(時值明代萬曆年間)開工,修建到一半時,工程被迫中斷,直到1627年尚書李侍問出面籌集經費主持工程,才得以建成,赤崗塔是“三塔”中最晚建成的寶塔。
赤崗塔是“三塔”中最晚建成的寶塔
與琶洲塔相呼應
形成“雙塔”美景
據史料記載,赤崗塔所在的小丘下,磨碟沙湧裡的河水潺潺流過。在清代,外商習慣將赤崗塔稱為“磨碟沙湧塔”。
清代年間,商船進入珠江口,沿江北上廣州城,赤崗塔是繼蓮花塔、琶洲塔之後,外商看見的第三個航標。不過,如果外商乘船從廣州城裡順江南下,赤崗塔又是“三塔”之首。
明代年間,人們為什麼熱衷於修建“三塔”呢?據史料記載,他們認為,以珠江廣州河段而論,白鵝潭一帶是入水口,被認為是“天門”;琶洲一帶是出水口,被認為是“地戶”。珠江水的出口地勢低平,兩岸沒有高山“關鎖”水口,會造成“生氣外洩”,需要“建塔”來彌補。人們在廣州城東南方修建赤崗塔,作為廣州第一個“水口塔”;往東又建琶洲塔,作為第二個“水口塔”,這兩塔成為“越之東門”;再沿珠江向東,又建蓮花塔“以束海口”,作為廣州第三個“水口塔”。
古人深信,三座氣勢恢宏的高塔,巍然矗立在珠江邊,則“全粵扶輿之氣乃完且固”。如果說羊城是一艘乘風破浪的大帆船,那麼雄踞珠江的“三塔”則蘊含著當時廣州人對故土風調雨順、萬事如意的期待。省情專家陳澤泓認為,這正是廣州海上交通發達,廣州人商業意識濃厚的體現,也可以說是海洋文化的一種表現。
那麼,赤崗這個地名又從何而來呢?原來,這個小山崗是約一億年前形成的沉積岩。地理學家認為,那時天氣炎熱乾燥,岩石中的鐵被充分氧化,變成了紅色氧化鐵,因而將砂岩和礫岩“染”成了紅色。這種岩層裂隙較少,底部有堅硬基岩,基岩突起高於周圍河積平原的地方叫做“崗”。一萬多年前,海水開始撤退,一些海拔較高的基岩以小島形態出露,流經它們身邊的河流沖積物,以及由海水帶來的積物逐漸在岩石附近淤積,原先孤立於水中的一些小島逐步連成一片。所以,現在這一帶有很多帶“崗”字的地名,如燕子崗、寶崗、昌崗、鳳崗、馬崗頂、赤崗、石榴崗、七星崗等。
廣州學者葉曙明認為,赤崗一帶可以說是地質學家的大寶庫。比如,七星崗的海蝕遺跡、松崗和赤沙的沙堤、赤崗塔的甌穴群,都是研究珠三角地理形成的重要數據庫。地質學家認為,有一個巨大的斷層從番禺的北亭一直延伸向北,穿過珠江,直抵天河。斷層的其他部分被第四系地層覆蓋,只在石榴崗至七星崗一帶的殘丘台地顯露真容,被稱為“丹霞地形”。
赤崗塔與琶洲塔外觀相似,如同雙子塔,不過,與琶洲塔下一層窗門方位與上一層錯開不同,赤崗塔的窗門都排列在同一直線上。
赤崗塔塔基上的石雕像
“托塔力士”雕塑
見證中外文化融合
赤崗塔的轉角位均雕刻著人形托塔力士,有些雖因風化而模糊不清,但其生動神態仍依稀可辨。他們大多半蹲,用雙手或單手向上發力,托住塔柱。這些托塔力士大多穿戴明代服飾,但長相比較像外國人。廣東文物考古專家尚杰曾經表示,這些雕塑帶有“金剛力士托塔,建築才能穩固”的寓意,但更多是為了美觀。本地文人學士主持修建的塔,卻讓外國人來托塔,這就是赤崗塔作為明清廣州海外貿易和中西文化交融的歷史見證。
廣州自古就與世界有頻繁的貿易往來,被稱為“歷久不衰的海上絲綢之路東方發祥地”。明清時期,從廣州起航的海上航線多達7條,到達16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也使得廣州文化中包含了許多外國文化元素。
清代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富商伍崇曜、潘仕成捐資重修赤崗塔。當年,不知有多少廣東人為了謀生,離鄉別井、漂洋過海,當蕭瑟的西風把客帆送出廣州城時,赤崗塔便深深鐫刻在了這些遊子的記憶裡。
可惜的是,隨著十三行貿易的演變和戰火侵襲,赤崗塔也一度變得破敗。上世紀初,赤崗塔首層東北面的大量青磚被人偷偷拆走,政府只好用紅磚補齊。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曾從沙河瘦狗嶺炮轟赤崗塔,擊中首層塔牆,幸好牆身厚實,赤崗塔整體結構巋然不動。
赤崗塔
大修後重現風采
矗立江畔眺望未來
赤崗塔建成後,雖然歷代都有維修,但因泥磚老化,破損十分嚴重。塔身各層角柱、塔檐缺失,塔外壁牆體開裂,基礎下沉,最為危險時被專家測定已傾斜1.05米,隨時有倒塌的危險。
1989年,赤崗塔被確定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經1999年重修後,赤崗塔重現昔日風采。2003年初,由12萬人參與投票選出的“海珠十景”中,就有“雙塔競秀”一景。2010年,廣州亞運會開幕前夕,赤崗塔被裝扮一新,華燈璀璨,與不遠處的廣州塔組成古今雙塔競相爭輝的美景。如今,赤崗塔離江岸已有600多米遠。古塔就像一個從古代“穿越”到現代的大家閨秀,嫻靜地佇立在珠江之濱。未來,這一帶將成為世界眺望廣州的“文化地標”。
琶洲塔
基本情況:高約50餘米,八角樓閣式,外觀9層
地理位置:位於當時廣州古城東南20公里處
修建時間:始建於1597年,建成於1600年
倡建者:明代南海紳士王學增等
清代外商眼裡“廣州地標”
直接見證“海上絲路”繁華
清代年間,遠洋商船沿珠江北上,外商望見琶洲塔,就知道快抵達廣州外港了。目前可查的資料顯示,琶洲塔在當時外商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
光陰荏苒,到了21世紀,作為廣州國際會展中心的三大配套公園之一,琶洲塔公園應運而生,“古塔巍巍,琶韻有新暉”的美景見證著“海上絲路”的輝煌歷史。
明代
江心小島建起巍巍寶塔
自宋代開始,廣州就有評選“羊城八景”的傳統,清代“羊城八景”為粵秀連峰、琶洲砥柱、五仙霞洞、孤兀禺山、鎮海層樓、浮丘丹井、西樵雲瀑和東海魚珠。其中,琶洲砥柱—景位於琶洲島,這座小島古時位於珠江中,今已與陸地相連。
琶洲島上建有琶洲塔,是“三塔三關鎖珠江”中的“三塔”之一。琶洲塔於1600年(時值明代萬曆年間)建成,是“三塔”中最早建成的高塔。
據史料記載,明代萬曆年間,光祿勳丞王學增倡議在琶洲建塔,“鎖住”珠江口。當他乘船從黃埔回廣州城時,遙望琶洲,被鬱鬱蔥蔥的山崗吸引,立即停船登岸,攀上山崗,舉目四顧,只見“洲踞二水中,吞吐潮汐,勢逆而面巽,二山連綴,嶐然若魁文之邱。內一山,石頂高平”。王學增當即判定此地“為塔基若天造焉”,是建塔的最佳地點。隨後,建塔方案得到了地方官的認可。
當時,民間又有傳說稱,琶洲附近水域常有金鰲浮現,琶洲塔因此又被稱為海鰲塔,這一傳說給琶洲塔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琶洲塔於1600年(時值明代萬曆年間)建成,是“三塔”中最早建成的高塔。
清代
見證黃埔泊地千帆雲集
廣州是古代海上絲路的發祥地,也是持續輝煌兩千年的東方大港。琶洲塔以東的江面是外商船隻停泊地——黃埔泊地。南宋文人方信孺在《南海百詠》中寫道:“琵琶洲,在郡東三十里,以形似名。俗傳洲在水中,與水升降,蓋海舶所集之地也。”根據明代學者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當時來到廣州的遠洋商船和來自閩浙的舟楫,多停泊於此。
受季風與洋流影響,遠洋商船的航行十分規律。每年8-9月,各國商船乘著東南信風駛入黃埔泊地,次年2月左右,這些商船又乘著西北信風離開。在為期約5個月的貿易季節,所有外國商船隻能停泊在黃埔水域,商船雲集,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一道諭令,開啟了廣州“一口通商”的時代,黃埔泊地迎來了最為繁盛的貿易圖景。根據《粵海關志·市舶》一書,從乾隆十四年(1749年)至道光十八年(1838年),有近5000艘外國商船來華貿易。19世紀初,每年來華商船不少於70艘,1830年以後,每年來華商船超過100艘,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哥德堡號。因此,在“三塔”中,琶洲塔是最直接見證廣州海外貿易繁華的寶塔。
在“三塔”中,琶洲塔是最直接見證廣州海外貿易繁華的寶塔。
在18世紀-19世紀,琶洲塔是西方人心目中的廣州地標。他們大多是以琶洲塔為視覺中心來認識黃埔古港和廣州貿易的。
廣州“一口通商”時期流行的洋畫(又稱外銷畫,大多由廣州本地畫家繪製,銷售給外國人)就是很好的例證。《19世紀初黃埔錨地圖》一畫描繪了在深井島西側山坡看到的琶洲島一帶的風景,焦點是排著長隊停泊在黃埔泊地的外國商船。當時,在清朝官方繪畫中,琶洲塔往往被置於畫面邊緣;而西方畫家或按外商要求定制的本地畫家則通常將琶洲塔置於畫面中央,即便是對船隻進行特寫,也會在畫面中刻意為琶洲塔留出位置。這也說明了這座“九層寶塔”在當時外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黃埔古港
目前可以明確識別為對黃埔泊地進行描繪的圖畫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是以黃埔泊地碼頭為描繪對象的圖像。如《黃埔港風景畫》,以珠江上的中國駁船為近景,碼頭及黃埔稅館等辦公場所為核心,遠處則是依次停泊在珠江水面的外國商船。第二類是描繪黃埔泊地以及整個琶洲島的風景畫。這類圖像多見於油畫、玻璃畫及外銷瓷、外銷扇、外銷家具中,視角基本是從深井島或長洲島眺望黃埔泊地,充分錶現了“夷舟蟻舶”的繁盛景象。第三類著重描繪黃埔泊地停泊的船隻。這類圖像多見於油畫與版畫。畫面一般以一艘停泊在黃埔泊地的外國商船為主體,背景是黃埔島,琶洲塔隱約可見,成為識別位置的地標建築。大量留存於國內外的洋畫,是黃埔泊地貿易繁榮的直接例證。
進入21世紀,以琶洲塔為核心的琶洲塔公園浮出水面。
當代
古塔得到接力保護展現新暉
歷經400多年的風風雨雨,琶洲島如今已與陸地相連,琶洲塔與江岸之間的距離也超過了600米。
這座古塔得到了一代代廣州人的接力保護。《南風窗》雜誌曾在“回眸96·關注97”的欄目中刊登《圓了古塔夢》一文。文中,時任香港駿達實業公司董事長湯寶森說:“我圓了一個古塔夢!年輕時我在廣州海珠區琶洲塔附近的一家工廠工作,那時候我便知道,有近400年曆史的琶洲塔是廣州港口的標誌,是明清兩代商貿繁榮的見證者。面對這一千瘡百孔、牆損壁殘的古文物,那時候我便許了一個願:有朝一日我發達了,一定要出資把你打扮一新!後來我獲准去了香港,在80年代初我回內地投資辦廠,事業上總算小有成就,於是就捐資償了修塔心願。”
進入21世紀,以琶洲塔為核心的琶洲塔公園浮出水面。城市規劃與建築專家肖藝、吳雋宇、伍韜等參與了琶洲塔公園的設計。三人在《古塔巍巍琶韻新暉——廣州市琶洲塔公園規劃設計》一文中說,公園構圖以塔為中心,結合地形,有意識地塑造出琵琶造型,這一造型既取材於琶洲島的人文歷史,又隱含了“珠江上飄來的風”之意,同時與會展中心優美的形體相吻合。
專家認為,琶洲塔是廣州地域文化的縮影之一,更是當地居民歸屬感的寄託。充分挖掘、繼承和延續嶺南文化的精髓,可以使文化脈絡得以延續,使琶洲塔公園充分展現廣州“千年海上絲路的商埠文化世界名城”的精神。
蓮花塔
基本情況:高約50米,八角樓閣式,外觀9層
地理位置:位於當時廣州古城東南40公里處
修建時間:始建於1586年,建成於1612年
倡建者:明代舉人李惟風等
俯瞰獅子洋菸波浩渺
苦難與輝煌融於一塔
今年春節,不少市民前往蓮花山“桃花源”,賞花拍照,祈求鴻運當頭。當人們的目光越過“桃花源”,眺望洋面,只見江水茫茫,高聳的蓮花塔格外顯眼。
蓮花塔建成於1612年(時值明代萬曆年間),坐落於珠江入海口,是前來廣州的古代外國商船進入珠江口後見到的第一座塔,故有“省會華表”之稱。蓮花塔建成以來,雖遭受外敵炮轟,以及長期的自然風化,但仍屹立不倒。經過歷次修復後,成為蓮花山風景區重要組成部分。登塔遠眺的人們,既能感受到近代的民族屈辱,又能領略到古代海上絲路的繁華與如今大灣區的生機。幾百年的苦難與輝煌,蘊藏於一塔之內。
蓮花塔建成於1612年(時值明代萬曆年間),坐落於珠江入海口。
劈山採石兩千年
小島變身成“蓮花”
根據史料記載,新石器時代,蓮花塔所在的蓮花山是珠江三角洲古海灣內一座長條形石島,孤懸於獅子洋中。
明清時期,蓮花山因地處“省會水口”,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如“郡城門戶”“南越封疆之華表”“南海捍門”“水口重關”“海門之金鎖”“禦寇重地”等。
蓮花山盛產紅砂岩,故而又被稱為礪山。康熙年間《番禺縣志》卷一記載:“礪山在茭塘石子頭,高聳二百餘丈,廣袤十餘里,四周皆海,屹峙中流,下即獅子洋。”
蓮花山這個地名的由來,還與當地流傳的一個神話故事有關。相傳古時南海有一條孽龍,在珠江口興風作浪,時常淹沒田地,顛覆舟船,居民飽受其害。適逢南海觀世音菩薩雲遊此地,將其乘坐的蓮花擲向水中,鎮住孽龍。蓮花化為巨石,永鎮山中,成了今天蓮花山南天門旁的蓮花石,蓮花山由此得名。
這只是一個美麗的神話,蓮花山的形成,其實是兩千年來人們劈山採石的結果。據傳,秦末漢初,趙佗在嶺南割據稱王時,派人尋找適合建造宮殿的建築材料。南越國人在獅子洋附近發現了一片綿延千米的紅色砂岩,質地均勻、堅硬,色澤鮮豔,是建造宮殿的最佳選擇。自此,南粵先民開始大規模地開採石料,拉開了劈山採石的序幕。據中國科學院廣州地質新技術研究所鑑定,南越王墓的石材主要來自蓮花山石場。
《廣州大百科全書》記載,自明代起,蓮花山的石材被大量開採,碎石遍地,故初稱“石礪山”。人工無意勝天工,工匠長期大規模採石,一鑿一釬地“雕琢”出逶迤數里的石林、岩洞、懸崖、險峰和石柱等,加上長期自然風化,峰頂形成了一塊酷似出水紅蓮的巨石,蓮花山之名由此而來。
蓮花塔明代修成
成往來商船航標
明代萬曆年間,南粵瘟疫橫行,李惟風等番禺舉人將其歸因於蓮花山大規模採石,傷了“地脈”,力陳建塔。1612年,寶塔建成,因蓮花山多礪石,故取名“石礪塔”,因其附近山坡上有一塊天然獅形岩石,又稱“獅子塔”。
實際上,中國的塔並非自古就有,而是由國外傳入的,傳入之初,塔被音譯為“浮屠”。明代時期,“浮屠”文化極為興盛,許多地方大興建塔之風,以保平安。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版《番禺縣志》記載,明代有南海監生龐端業等冒認稅山,招商開採,傷了“地脈”。明代萬曆四十年(1612年),番禺當地舉人李惟風、劉如性、林彥樞、崔知性、梁瑛告官封禁,在山上修建了高塔,這就是今天的蓮花塔。
明清時期,廣東古塔多建於城市主要水系臨岸、山丘之上,或水流交匯、變向之處,或急湍之處,並與其他古塔或山體遙相對望,以引導船隻。特別是廣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遠洋商船雲集於此,高塔相互呼應,航標意義更為明顯。
蓮花塔高聳於珠江上,對商船起到了導航功能。《南海百詠續篇》稱之為“海舶表望”。自秦漢起,廣州就是中國與世界各國友好往來的重要門戶。因此,歷代人們選址修建高塔時,都會考慮古塔兼作航標的功能。如廣州城內建於唐初的光塔,“夜則燃火,以導歸帆”。廣州城外“三塔”與城內高塔遙相呼應,引導來往商船。
蓮花塔屹立400餘年,見證了近代中國人民抗擊外來侵略的歷史。
歷經多次修繕
成歷史文化遺產
蓮花塔屹立400餘年,見證了近代中國人民抗擊外來侵略的歷史。1840年6月,英國47艘軍艦和4000軍人抵達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中華民族被拖入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近代史。1938年,日寇入侵廣州,來到珠江口,見蓮花山上有城牆,懷疑蓮花塔內可能藏有中國軍人,發動砲擊,將二、三、四、七層東南面塔身轟爛,蓮花塔上彈痕累累,但“雖爛卻不倒”。
遭受外敵破壞後,又經歷數十年風雨,蓮花塔日漸頹敗。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將蓮花塔納入歷史文化保護範圍,商界名流紛紛捐資修繕,蓮花塔才得以保存至今。
1981年,港澳同胞何添、何賢捐資按原狀修復加固蓮花塔,每層加建了樓板,內闢螺旋步梯,塔心柱改為鋼筋混凝土。1989年6月,蓮花塔被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澳門人士何厚鏵捐資重修,並貼上金頂,使蓮花塔一直保持著完整的面貌,成為“番禺蓮花山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0年,蓮花山被定為廣州市歷史文化保護區,蓮花塔成為廣州市首批歷史文化保護對象。
塔內供奉孔子像
市民可登塔遊覽
目前,蓮花塔是“三塔”中唯一一座允許遊人登頂的古塔。蓮花塔平座狹窄,不便行走,塔壁內砌磚級,盤旋而上頂層。
蓮花塔也是一座“文塔”,塔內供奉著聖人孔子像。如今,仍有很多高考學子或希望學業有所成就的人來到這裡祈福。
遊客登上蓮花塔,四面秀麗景色可盡收眼底:東南面獅子洋菸波浩渺,可以隱約望見虎門大橋,虎門就是林則徐銷毀鴉片的地方;西北面則是高樓聳立的廣州城。
在蓮花塔上,遊人既可俯瞰蓮花山景區全貌,又可遠望煙波浩渺的獅子洋。蓮花塔像一面可以透視歷史的鏡子,既映照出昔日海上絲綢之路起點航線上千帆競發、百舸爭渡的景象,也折射出近代外國堅船利炮轟擊國門的情景,歷史的苦難與輝煌凝聚在古意盎然的塔身上下、塔門里外。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