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廣州·粵韻丨拉花鑿花光花刮花,廣州木雕鏤月裁雲

發佈日期:2022 年 09 月 01 日 14:18
  • 分享至:


“三雕之一”的廣州木雕源遠流長,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在三元里馬鵬崗出土的西漢前期漢墓中,武士俑和騎馬俑等木雕重見天日。唐宋以後,海上絲綢之路商貿不絕,海外大量紅木作為壓艙木運抵廣州,廣州木雕由此興起。明清時期,廣州木雕走向成熟,廣式硬木家具作為“貢品”一躍成為清式家具的典型代表。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廣州木雕素以精緻、繁複、華麗而馳名,廣式硬木家具、嶺南建築裝飾木雕、紅木宮燈……廣州木雕各類作品融入百姓生活的各個角落,展現出嶺南藝術中西融合、兼容並蓄的獨特魅力。當代,廣州木雕不斷推陳出新,從人體學出發進行改良,很好地繼承了廣式家具造型渾厚、裝飾華美、雕刻寬廣縱深、寓意吉祥的特點,成為廣州人身邊最熟悉的“城市記憶”。


史源遠流長


廣州木雕跨越兩千多年

中西交融技藝獨成一派

據《廣州漢墓》著錄,木雕始見於廣州三元里馬鵬崗西漢前期漢墓出土的武士俑和騎馬俑。

宋代著作《營造法式》介紹了混作、雕插寫生花、起突捲葉花、剔地窪葉花、透突雕、實雕等6種雕刻工藝。

明清時期,中國家具發展至成熟期,形成蘇作、廣作、京作三大流派,上演中式古典家具的“三國演義”。

廣州木雕歷史悠久,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王娟等人在《廣州木雕的傳承與發展》一文中介紹,秦、漢時期,廣府先民已雕刻出栩栩如生的動物、生活用品器物和各式各樣的俑類。據《廣州漢墓》著錄,木雕始見於廣州三元里馬鵬崗西漢前期漢墓出土的武士俑和騎馬俑。這些木俑為圓雕作品,人的手和腿、馬的四蹄與尾部都是另裝的,以竹釘貫牢,雕刻風格寫實,動作頗為生動。


陳家祠是品味嶺南建築裝飾木雕的最佳去處。


唐代開始,廣州對外貿易鼎盛,開闢了萬里“通海夷道”,東南亞的酸枝、花梨等貴重木材登陸廣州,廣州紅木家具業興起。彼時,佛教傳入中國,盛行雕刻佛教人物。光孝寺是廣州年代最古、規模最大的佛教名剎,民諺有云“未有羊城,先有光孝”。1950年,有人意外發現,光孝寺大雄寶殿的大佛腹中藏有許許多多的佛物、佛珠、小佛和木雕羅漢,經考證正是難得的唐代木雕,1000多年前廣州先民的鬼斧神工重見天日。

到了宋代,廣州成為全國最大的通商口岸,彼時中國的雕刻技法已趨成熟。宋代著作《營造法式》介紹了混作、雕插寫生花、起突捲葉花、剔地窪葉花、透突雕、實雕等6種雕刻工藝。其中混作指圓雕;“起突捲葉花”是指高浮雕;“透突雕”是花紋局部鏤空與地脫開的雕法,後世稱為“透雕”。千百年來,廣州木雕將其中沉雕、浮雕、透雕、圓雕等幾種表現力較強的雕刻技藝傳承下來,成為主流技藝。

元明清是木雕的大發展時期,歷史上有名的“廣州十三行”就是海外貿易急速發展和繁榮的見證。在此期間,大部分作為壓艙物的珍貴木材大量湧入中國,廣州作為多數船隻的登陸口岸,留下了很多優質的硬木木材,給廣州木雕的發展奠定了材料基礎。明清時期,中國家具發展至成熟期,形成蘇作、廣作、京作三大流派,三大流派各有獨特魅力,後人總結為“文蘇、豪廣、奢京”,上演中式古典家具的“三國演義”。其中廣作中西交融,技藝獨特。

清代“一口通商”政策令優質木料更為集中經廣州進口。隨著西式建築風格及西式家具傳入,推動廣州紅木家具進一步發展。明代裝飾藝術風格樸素淡雅,帶有龍紋、如意紋、卷草紋等。到了清代,廣州木雕裝飾花紋越來越多,從簡單的線角圖案雕刻發展到半立體多層次的浮雕、通雕甚至立體雕,廣式家具形成了注重雕工、繁複豪華的獨特風格。

彼時,紫檀木、花梨木、鸂鶒木等珍貴木材進口廣州後,一大批能工巧匠就地加工,致使紅木作坊佈滿珠江邊的河湧兩岸。從東濠涌、天字碼頭、海珠石、清水濠至濠畔街、走木街、象牙街、西來初地一帶,湧邊堆著木,湧裡泡著木。

廣州城水運便利,這些硬木可直接運至濠畔街,濠畔街酸枝大器作坊逐漸增加,至清代有數十家,由此濠畔街也被稱為“酸枝街”。街頭巷尾間,身材健碩的年輕木工匠往來穿梭,在陽光下掄斧揮鑿、細心刮磨,一門心思琢磨著如何製作精品。那時硬木製作沒有烘烤、水煮等工藝,全靠日曬雨淋水泡,至紅木乾透穩定不變形了才拉開大鋸,開片鑿木製作家具。

廣州不同生產基地專攻不同的產品,如濠畔街、走木街專造紫檀、酸枝;西來初地專制東京木、坤甸木等。行業中,經營迎合普通市場的“大路貨”,一般出自平庸的作坊;另一種僱請能工巧匠定圖定樣設計的則極盡精雕細刻。兩種家具在式樣、結構、選料上差別很大,所含藝術素質也不同,講究藝術裝飾性與生活實用性的結合,體現了廣州能工巧匠的智慧,浸滿了廣作藝人的辛勞和汗水。


木雕


技精湛絕倫

“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中國傳統造物講究順應季節時令,地理條件適合,材料品質上佳,工匠技藝精巧,四者有機結合才能製造出精良的器物。

廣州工匠進宮施巧藝

“廣作”成清式家具典型代表

在宮廷的示範帶動下,廣式木雕家具成為達官貴人的身份象徵,除內地官府、富商每年來廣州訂做、採購大批酸枝家具外,有些官紳甚至直接將知名工匠請到家中,根據居家環境、個人喜好度身定做。濠畔街、走木街、西來初地一帶更是聚集了很多工場。

每一件高檔的廣式家具,就是一件精美的雕刻作品。廣式家具雕刻的裝飾題材非常豐富,除了相當數量的傳統紋樣,也有很多西式紋樣。傳統紋樣採用自然形態的動植物,如植物類有鬆、竹、蘭、梅、菊、葡萄等,動物類有鶴、鹿、獅、羊、龍、蝙蝠、鴛鴦等。最常見的是竹節與梅花。


清代廣式家具


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和《清代廣東貢品》等記載,雍正年間廣東開始向宮廷進貢木作家具,清宮內務府造辦處在乾隆元年(1736年)特設“廣木作”,招募優秀的廣東木匠進入紫禁城中服務,專事皇家家私。

乾隆中期,廣作家具作為“貢品”達到鼎盛時期。董兆、李爵祿、楊有慶、羅元、林彩、賀五、梁義、杜志通等廣州木雕家具的能工巧匠先後被召進宮,在養心殿造辦處製作“廣作”,專門為皇室打造紅木家具。作品有畫桌、龍櫃、香幾、燈柱、椅、床等。現故宮珍藏的紫檀木雕花雙頂八件大櫃,就是乾隆元年廣州工匠所做。由此,廣作家具一躍成為領銜京作和蘇作的家具流派,作為清式家具的典型代表。

同治八年至宣統三年,廣州紅木家具業達到高潮,作坊達百多家。相傳光緒帝的龍床在廣州濠畔街完工後,運至京城竟無人懂得組裝,只好急召廣州工匠梁阜到京,為使其順利入宮,皇帝還特地賜他一個官銜。

在宮廷的示範帶動下,廣式木雕家具成為達官貴人的身份象徵,除內地官府、富商每年來廣州訂做、採購大批酸枝家具外,有些官紳甚至直接將知名工匠請到家中,根據居家環境、個人喜好度身定做。濠畔街、走木街、西來初地一帶更是聚集了很多工場。

與此同時,廣州靠珠江邊的十三行商埠貿易中,廣式紅木家具的出口越來越受歡迎,歐洲商人來圖加工也很踴躍,廣式紅木家具由此逐漸滲入西方生活細節,西方圖案和色彩成為粵人手工傑作的尋常元素。

民國時期,廣州木雕曾一度衰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州木雕迎來新發展,湧現出不少精品。

1972年,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招贊惠與工藝大師楊蝦、連六、胡枝等大師一起設計製作了酸枝大理石《寶鼎十頭床》(廣州稱長椅為床,十件一套,共一床、四椅、五幾),他們把寶鼎形的輪廓線演化成床及椅靠背上的主體圖案雕飾,作品中心鑲有天然色彩的大理石,上方則雕襯了躍躍欲跳的大小雄獅數只,靜中有動,古樸雄風。該作品達到了當時廣式紅木家具的最高境界,直到現在很多紅木家具廠家還在仿造這一產品。作品一出,即被中國駐美國聯絡處選中使用。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廣州木雕注入市場經濟元素,廣州的紅木工藝廠從原來的8家,迅速發展到整個珠三角達上千家。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式硬木家具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陳達強就是時代的“弄潮兒”。

5月,記者來到別具嶺南園林建築風格的永華藝術館,在雕刻現場,陳達強正帶領學徒們雕刻家具,各色木雕工具一字排開,工匠們一刀刀地刻,一聲聲地鑿……

記者在現場看到,藝術館中展出的廣州木雕題材多樣,既有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又有漁、樵、耕、讀;紋樣既有龍鳳獅蝠、八仙三星、如意八寶、梅蘭竹菊、嶺南佳果等傳統吉祥式樣,又有虎爪腳、法國式圖案洋花、雙獅滾球等西洋式樣,獨具廣州風味。

陳達強設計的《獸頭獅腳圓台》《福龍沙發》《清明上河圖寶座椅》等用料寬綽,紋飾精巧,多見西番蓮、西式捲草、獸腿足等裝飾,更把線雕、浮雕、透雕、圓雕等各種雕刻手法運用得淋漓盡致,很好地繼承了廣式家具造型渾厚、裝飾華美、雕刻寬廣縱深及寓意吉祥的特點,呈現出與簡練秀美的蘇作、豪華氣派的京作家具截然不同的藝術品格。

傳承匠心精神並不意味著因循守舊,而是要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更好地面向未來。陳達強說,“過去的家具坐起來比較挺直,現在得從人體學出發,包括流線、軟包進行了改良,使用起來更舒服。”


精巧的木雕技藝


廣式家具精緻繁複

木材構思雕工缺一不可

好的廣州木雕作品,首先看取材,木質是否名貴,木材本身是否較好材質;其次看題材和構思,這也是木雕最難的部分,遠看一幅畫,近看栩栩如生,構思巧妙則藝術價值高;最後看雕刻製作工藝,好的製作工藝不僅在小處精工細作,也能充分利用木材質感的肌理進行創作。三者都滿足,則是木雕中的上乘之作。

“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普通人如何品鑑廣州木雕呢?原華南木雕廠木雕技師、從業三四十年的廣州傳統手工木雕師唐錦全認為,好的廣州木雕作品,首先看取材,木質是否名貴,木材本身是否較好材質;其次看題材和構思,這也是木雕最難的部分,構思巧妙則藝術價值高;最後是看雕刻製作工藝,好的製作工藝不僅在小處精工細作,也能充分利用木材質感的肌理進行創作。三者都滿足,則是木雕中的上乘之作。

在題材和構思方面,華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學者劉子川認為,廣州木雕既傳承中原文化,又吸收南粵本土文化,同時深受西方藝術影響。歷史上,中原人幾次大規模遷入廣府地區,或因逃避戰亂,或因失寵於中央政權,加上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源地,廣州木雕的內容多表現嶺南的特色植物瓜果和生活場景,藝術形式充滿世俗化和生活化。

廣州木雕更注重“意頭”,不同的廣州木雕作品呈現不同風格,喜鵲鬧梅、梅鵲爭春、喜(鵲)上眉(梅)梢等圖案表達吉祥喜慶之意;花(牡丹)開富貴、群鳥戲牡丹等圖案昭示富貴榮華;一路(鷺)連(蓮)科、爵(雀)祿(鹿)封(蜂)侯(猴)等圖案借喻仕途通達;鶴壽松齡、荷花仙鶴等圖案寓意長壽安康;荷花白鷺、歲寒三友松竹梅、梅蘭竹菊等圖案寄託傲骨高潔;鴛鴦戲蓮(同心)等圖案象徵堅貞愛情;石榴、葡萄、葫蘆等圖案祈福多子多孫、家族人丁興旺。


木雕注重意頭


在雕刻製作工藝方面,據《廣州經濟年鑑》十卷記載,明穆宗元年(1567年),廣州的硬木雕刻家具從工藝風格、結構、造型和圖案花紋的裝飾方面,已可與宮廷使用的硬木家具相媲美。

與其他地方的木雕不同,廣式家具用料充裕,雕刻的面積寬廣而縱深,有的家具雕刻裝飾面積高達80%以上。如腿足的彎曲度很大,不拼接,純用一木做成。裝飾花紋雕刻較深,刀法圓熟、磨工精細。雕刻工藝也從明代家具簡潔線刻,到現代以多層次的浮雕、通雕為主:從傳統的龍、鳳、蝠、折枝花卉、雙獅滾球及各種花邊裝飾,到融合西方文化的虎爪腳、西番蓮紋、西洋卷草紋等,以曲線為主,形態優美。

虎爪腿是廣作家具特色的腿部形態,以現存於廣州北園酒家的酸枝雙雀靠背椅為例,雕刻圓潤生動;以通雕為主的廣作家具的雕刻裝飾,立體感強,特別是沙發椅和公座椅靠背的雕刻“遠看一幅畫,近看栩栩如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雕刻時,匠人所用的工具往往多達百餘件。不同的刀具刻畫不一樣的線條,如圓刀用於圓形和圓凹痕處,在雕刻傳統花卉上有很大用處,花葉、花瓣及花枝幹的圓面都需用圓刀適形處理。斜刀的刀口呈45度左右的斜角,主要用於作品的關節角落和鏤空狹縫處作剔角修光。

廣州木雕善繪生活場景

陳家祠是品味嶺南建築裝飾木雕的最佳去處。記者從陳家祠地鐵站D出口一出來,便看見“古詞流芳”的牌坊,不遠處正是雕龙画棟、古色古香的陳家祠。

走進大門,只見木雕屏門背面的裙板上刻有的兩個“福”字,一左一右互為倒寫,寓意“福到”和“雙福臨門”,“福”字為斑駁蒼勁的老竹子造型。因“竹”與“祝”諧音,有“祝福”之意。

奇妙的是“福”字左邊和右邊分別是草書的“多”和“壽”字,竹子上有八隻仙鶴,寓意“多福多壽”,另外裙板下方刻有“青春發達,大器晚成”的題款,一方面寄託了希望子孫早日成才的心願,另一方面則勸誡後輩不要在意暫時的困頓失意,只要不放棄終會成功。

邁進大廳,只見首進頭門樑架上雕有“王母祝壽”、“踐士會盟”等情景;在“漁舟晚唱”木雕中,藝術家雕刻出小船靜靜地停泊在河岸邊,漁網高高掛起,漁夫自娛自樂,漁婦懷抱嬰孩,孩童無憂無慮玩耍,一幅廣府地區普通漁民悠然自得的日常生活情景就在眼前。


廣州木雕


變蝶變重生

首創紅木宮燈

高檔“廣貨”之一

“一切如意燈、二龍戲珠燈、三光日月燈、四季平安燈、五福來朝燈、六鰲駕海燈、七夕乞巧燈、八蠻進寶燈、九品蓮花燈、十面埋伏燈,閃閃爍爍,斑斑斕斕”。這段流光溢彩的文字,出自清代中期小說《蜃樓誌全傳》,當中描述的正是清代粵人製作的廣式紅木宮燈。

宮燈在中國流傳很廣,製作精細裝飾考究的宮燈,除去照明外,還代表著奢華富貴的皇家氣派。廣式紅木宮燈起源於明朝,至今已有六百年的歷史,由廣州的宮燈藝人首創,“廣式”之名由此而來,同時廣式紅木宮燈被列為貢品。廣式紅木宮燈將廣作木雕工藝、玻璃製作工藝和嶺南繪畫糅合起來,是廣州木雕的重要分支,也是廣東省一項集實用性和藝術性於一體的民間手工技藝,可謂最高檔的“廣貨”之一。


廣式紅木宮燈代表傳承人羅昭亮


起初,宮燈由木架蒙上絲綢製成。在國外的玻璃製造技術傳入中國後,紅木宮燈才改用玻璃作燈壁並開始在毛玻璃燈壁上作畫。到了清朝,廣東宮燈藝人發明了可裝卸的宮燈,廣式紅木宮燈成為出口商品,被稱為“中國燈”,深受外國人的喜愛。

近代初期,廣州中華宮燈廠曾擁有450名工人,宮燈產品遠銷海內外,盛極一時。嶺南文化學者、作家黃劍豐在《白雲深處》一書中介紹,廣式紅木宮燈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羅昭亮來自“木雕世家”。在市十中上初中時,羅昭亮每天都要經過大南路的中華宮燈廠,他總是停留在宮燈面前,“我覺得它很美。一個宮燈有12或18幅畫,由於是走馬的,可以看完一幅接著一幅,手繪的每幅畫都不同,畫框又是立體的。宮燈是一個旋轉的、活動的、立體的、多畫面的畫組,中國畫的山水、花鳥、仕女等在裡面表現得淋漓盡致。”

後來,中華紅木宮燈廠倒閉,羅昭亮覺得甚為可惜,1996年開始,羅昭亮找到曾在中華宮燈廠任職的技術員們,重新開辦紅木宮燈工廠。但是前期的生存處境不樂觀。為了維持紅木宮燈廠的運作,羅昭亮賣掉自己的兩套房子,用光了自己畢生的積蓄,並向銀行貸了款。“宮燈的技術一定要傳下去,我不在了,兒子要接著做下去,子子孫孫無窮盡,要有愚公的精神。”後來,羅昭亮兒子跟著他做宮燈,女兒畫宮燈玻璃畫,外孫女也跟著在學畫。

廣式紅木宮燈在羅昭亮手上逐漸“蝶變重生”。廣州的泮溪酒家、大學城嶺南印象園等場所,都懸掛有他製作的紅木宮燈,“這些場所,宮燈一掛上去,中國傳統的味道就出來了!” 羅昭亮頗為自豪地說,廣州大學城嶺南印象園用紅木宮燈時,幾乎所有到印象園參觀的人都要在這些紅木宮燈前合影,紅木宮燈的魅力可見一斑。2009年,廣式紅木宮燈的製作技藝更入選廣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式紅木宮燈的製作主要有木結構製作和玻璃畫兩大流程。在木結構製作方面,廣式紅木宮燈選用紫檀木、酸枝木、花梨木、坤甸木等原材料。選好木料後,要將木料進行烘烤曬乾,使其內部結構更加緊實。隨後,將整塊木料按不同部位的規格進行開料,切割備用。由於紅木宮燈的木結構由榫卯工藝聯結而成,所以需要在兩塊木料的連接處做出榫口和卯口。然後再對各部件進行拉花和雕刻。

玻璃畫環節要經過四道工序,即噴塗、磨砂、開界以及手繪。每個紅木宮燈都由12或18幅玻璃畫組成,同一個宮燈上面的每幅玻璃畫不盡相同,內容有神話歷史故事、山水風景、花鳥蟲魚等。

廣州木雕工藝製作過程

師承廣州美術學院雕刻家尹秋生的木雕高級工黃建龍告訴記者,廣式硬木家具製作傳統以紫檀、酸枝、花梨木等硬木為主,目前國內很多名家的木雕原料來自越南、緬甸等地。老撾酸枝木、柚木、胡桃木等也很常用。

同樣大小的紅木,在廣州木工匠眼中,能有不同的作品。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工匠們專在硬木上做文章,根據木材紋理質地、巧妙構思、不用一顆鐵釘。

設計

建築飾件木雕要配合建築的整體格調,木雕家具的雕刻圖案則對應家具的結構造型。

開料

用電動工具開出大料,一般有三四成的損耗,而過去上好的酸枝木大料利用率高達五成左右。

拉花

俗稱“掃樣拉通花”,按照設計圖,用鋼鋸條把將要從面到底鏤空的部分裁去,現在一般使用拉花機或立銑機操作。圖案複雜層次較多的通雕作品仍需要手工完成。

鑿花

將雕刻的花草圖案掃描在另外的部件上,然後按設計圖沿花紋從面到底雕鑿出粗坯,使圖案初步定型,立體感初現。

光花

在鑿花作出的粗坯基礎上用長銼、專用雕刻刀具對圖案進行細雕。鑿花與光花兩個工種不斷循環,直至將紋樣完全雕出,有些接榫處還要保留小部分粗坯,待構件接合後再做細坯。

刮花

用刀片或粗細砂紙對雕刻好的構件進行打磨修光,將花草的粗糙表面磨光至平順光滑。

打磨

先用砂紙粗磨,再用鋼絲棉細拋,將木雕作品打磨光滑。

上漆

先用石膏粉混入生漆進行扇灰,將木雕表面細微的木紋填補平整,再塗上顏色,然後上生漆。生漆一般要上6~7層,每上一層漆都必須打磨光滑一次,保證厚密耐磨。

傳統的作品大部分都不著色不打漆,以原木色作底色。



來源:廣州日報


瀏覽次數:961


蓮花時報


199a10e12f43ff00eee98a755967c50.jpg

同創集團-小.jpg

茅台.jpg

超然-小.jpg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