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廣州·粵韻|三大“名校”聚廣州,書香氤氳近千載

發佈日期:2022 年 09 月 07 日 12:19
  • 分享至:


廣州名校自古有之。今有廣雅中學、華師附中、廣東實驗中學等,古有廣府學宮、南海學宮和番禺學宮。廣州古時三大“名校”始於宋代,因當時廣州城由南海縣和番禺縣分管,從而形成集一州學和南海、番禺兩大縣學於一城的文化奇觀。宋代至明清,廣州籍文化大家、朝廷功臣、商賈名流等多出自這三大官辦“名校”。

歷史潮流浩浩湯湯,學宮服務於科舉考試,通過學習儒家經典學說,重塑學生世界觀的使命隨著科舉制廢除而結束,但其尊聖賢、敬師長的人倫價值,以及嚴謹治學的人才培養理念又在新式學校、新式紀念館、新式文化館等場所繼續綻放光芒。



三大名校

舉子頭場關薦鶚,時文手段要屠龍。庭前手植森桂花,飛捷今秋好事重。——宋李昴英

廣府學宮是廣州修建最早、級別最高的官學,始建於北宋慶曆四年(1044年)。南海學宮與番禺學宮分別為南海縣學與番禺縣學之所在,均始建於南宋。一城三學宮,成為古廣州的文化奇觀。如今廣府學宮、南海學宮均已消失,只有番禺學宮古色古香的建築保留了下來,向人們講述著厚重的文化記憶。

廣府學宮被譽為“嶺南第一儒林”

七月中旬,廣州的中考生陸續收到高中錄取通知書。廣雅、省實、執信、培正……廣州諸多百年名校,無人不曉,無人不知,頻頻上熱搜。但極少有人知道,古代廣州城內也有三大名校,分別是始於宋代的廣府學宮、南海學宮和番禺學宮。它們相當於現在的公立學校,擔負著傳承儒家文化、施行禮樂教化的職能。由於當時廣州城由南海縣和番禺縣分管(南海縣管轄城西,番禺縣管轄城東),所以廣州集一州學和兩縣學於一城,實屬全國罕見。

廣府學宮是當時廣州最高級別的官辦學宮,始建於北宋慶曆年間,位於今光塔路一帶。幾經遷徙後,於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定址今文德路一帶。當時,這一帶前有玉帶濠,後有禺山坡,左有文溪,右有仙湖,文人墨客聚集,被譽為“嶺南第一儒林”。宋代廣東第一位探花李昴英用“文風彪然日以張”來形容廣府學宮的風貌。現存於廣州博物館的明代廣府學宮圖碑刻顯示,明代廣府學宮建築物均坐北朝南,以廣州城的文明門與番山連成的一條線為中軸線,主體建築沿中軸線對稱排列。在清代鼎盛時期,廣府學宮範圍包括今中山路、文德路、文明路至府學西街之間的一大片區域,今天的市工人文化宮、市第十三中學高中部、文德路小學和孫中山文獻館等都在這一範圍內。當時,外國人來廣州遊玩,廣府學宮是必選景點之一。


清代外銷畫裡的南海學宮。圖片來源:《大英圖書館特藏中國清代外銷畫精華》


南海學宮是當時南海縣的官辦學校,最初附於廣府學宮的東廡。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在縣衙附近興建,元代遷往城西,即今解放中路學宮街,後無再遷。根據地方志記載,歷經多年的修葺和擴建,南海學宮範圍最廣時,東至今解放中路,西至今米市路,南至今玉華坊,北至今普寧裡。明朝嶺南才子倫文敘、清代世界首富伍秉鑑等都是南海學宮的“校友”。

可惜,在廣州“三大學宮”中,廣府學宮和南海學宮的建築物已湮沒,只有番禺學宮作為廣州農講所,現仍保存大部分主體建築,與德慶學宮、揭陽學宮一道,被譽為“廣東三大學宮”。

番禺學宮就在今中山四路農講所

下東濠涌高架,拐入中山四路約兩百米,右手邊就是廣州農講所,這裡也是人們今天能實地體驗和感受古時廣州學宮文化的唯一場所。

番禺學宮是當時番禺縣最高官辦學府。據地方志記載,番禺學宮原本也附於廣府學宮。幾易其址後,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時任番禺縣知縣吳忠在現址建造,臨近當時的番禺縣衙。學宮建築整體坐北朝南,黃瓦朱牆圍成重重院落,既嚴謹規整,又疏朗自然,600多年的古老學宮氣息瀰漫其間。

學宮大門令人震撼,由三門六柱沖天式牌坊構成,叫櫺星門,採用花崗岩石砌築,六根方形柱下都有基座,柱頭各坐一石獅。據工作人員介紹,櫺星門前本來還有壁照,但當年修建馬路時拆除。據史料記載,櫺星門也稱靈星門,“靈星”本為星座名(有“人才輩出”之意)。古代尊稱主管農事的神靈后稷為靈星,祭天必先祭靈星,並設“靈星門”。北宋時期,靈星門移用孔廟,寓意以尊天的規格尊孔,後改為櫺星門。它是學宮的標配,大英圖書館特藏的中國清代外銷畫中就有關於櫺星門的介紹。


番禺學宮


跨進櫺星門,眼前有一半圓形水池,叫“泮池”,一拱橋跨池而過。池中睡蓮開出小朵的花,魚兒在池中流連嬉戲。它們不知道有多少學子因見到“泮池”而心生崇敬之意。據史料記載, “泮池”一名源自西周時諸侯設立的大學“泮宮”,意為“半於天子之宮”。後人稱“泮池”為孔子的洗墨池,建學宮必設“泮池”。學宮新生入學時,都必須繞“泮池”走一圈,叫“入泮”。拱橋叫狀元橋,古時只有功名成就的人才能從橋上過。

狀元橋後約30米,典雅莊重的大成門映入眼簾。硬山頂,四角微翹,簷下“番禺學宮”四個大字格外顯眼。大成門與旁邊耳房連接處有便門,上方鐫刻的“萬代名賢從此出,千秋哲士轉回來”的文字表明:古時學宮就是培養人才和祭祀先賢聖哲之地。

大成門已夠宏偉了,但沒曾想,它僅是一道“門”而已。穿過大成門,在幽靜的小院落後,才是學宮裡規模最大、建築等級最高、裝飾也最華美的建築——大成殿。大成殿因孔子是“集古聖先賢之大成”而得名,且僅正面開門,其他三面無門窗。當時,孔子、顏回、孟子等聖賢供奉於此殿,入學新生必須到大成殿祭祀孔子等聖賢。不過,現在大成殿內已沒有當年的孔子像以及牌位神龕,大殿已被闢為一個展室。繞過大成殿向後走,則是崇聖殿,原是供奉孔子先世五祖的地方。

番禺學宮集孔廟與學堂於一體,走到崇聖殿,孔廟部分基本就走完了,接下來才是正式“拜師求學”的地方,可見孔子在學宮中的地位。上課地點在大成殿一側的明倫堂,“明倫”兩字出自《孟子》,取“向學生闡明和教導人倫道德”之意。明倫堂堂小而院深,當年的學生如何上課聽講,讓人不禁心生遐想。

廣州博物館研究館員陳鴻鈞告訴記者,廣州學宮建築規製到明代就已經完備,集學校、宣講、祭典於一體,規格高,規模大,往往為一方文化教育的“聖域”。學宮建築佈局均仿曲阜孔廟而為之,中貫軸線,左右對稱。


番禺學宮


學宮生活

“又頒禁例十二條於天下,鐫立臥碑,置明倫堂之左。其不遵者,以違制論。”——《明史》

秀才在學宮學什麼?

學儒家經典重塑世界觀

新生入學要行“入學禮”

新生入學,要舉行入學禮。當時,入學禮與成人禮、婚禮和葬禮一起並稱為人生“四大禮”。因此,入學禮當天,學政都要親自來參加。為避農忙,古時入學禮往往在“八月暑退”時進行。學宮入學禮極為講究,對十幾歲的孩子來說,真是既興奮又辛苦。

清末探花、廣州人商衍鎏在回憶錄中曾寫到當年入學儀式的情景,能夠讓後人一窺當日的學宮入學禮。根據商衍鎏回憶,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17歲的他以優異成績考中秀才。入學宮當天,商衍鎏穿著藍袍、緞靴,戴著紅纓帽,簪花披紅,十分威風。他坐著大轎來到學政衙門,同其他秀才一起拜見學政,然後來到學宮。在櫺星門旁看到寫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的石碑時,大家下轎步行入內,這既是對孔夫子的尊敬,也彰顯學宮的威嚴。過了櫺星門,在學政的帶領下,眾秀才環繞泮池一圈,再穿過大成門,來到大成殿,祭拜孔子、顏回、孟子等聖賢。最後,一群即將入學的秀才在明倫堂序立,向在此等候的老師行師生之禮。拜見完老師,入學禮基本結束,新生可以回家拜見尊長。有些秀才還要向從前教過自己的老師行謝禮。一個少年,這樣一天下來,真是夠辛苦。


廣州農講所內的雕像展示了當年學宮內教學相長的場景。


深研苦學“仁義禮智信”

秀才進學宮,並不意味著就入了科舉的保險箱,後面的路還很長。據專家考證,秀才要學祭拜禮儀、讀儒家經書、學騎馬射箭,還要在社會上兼職禮樂教化。如果一年無故不上課,就會被開除秀才資格。因此,在學宮若不學無術,是很難混到畢業的。

據清同治年間《番禺縣志》記載,每年的二月和八月上旬丁日的那一天,番禺學宮都要舉行祭孔儀式。祭祀當日,有專門的樂隊奏樂。

既然是學宮,文化課自然是少不了。主要學習四書五經,“仁義禮智信”,學習“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為未來仕途打下儒家思想根基。據專家考證介紹,古時,秀才在學宮上課,主要課程有御纂經解、性理之學、詩經、古文詩及十二經、二十四史、三通等。其中,御纂經解是皇帝詔命編纂的經書解讀,性理之學則主要是程朱理學。這些內容都是儒家經典,反映儒家的哲學、政治、倫理與教育等思想文化。課堂上除了講解經典,還會教授策論等,為學生參加鄉試做準備。

俗話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你以為秀才只是文弱書生?其實不然,古時不僅有文秀才,還有武秀才。而且,即使普通的學宮也會設專門場地(叫射圃),讓文秀才學習騎馬射箭。不過,鑑於場地,多數學宮只教授學生射箭,以延續古時“六藝”之“射”。古時“六藝”為“禮、樂、射、禦、書、數”。“射”僅次於禮、樂,對於培養人才來說,意義非同小可。而且騎馬射箭又與武舉息息相關。因此,在宋代,學宮紛紛在校園周圍設射圃,圃中樹立射靶。但到明代,學宮騎馬射箭的課程逐步被淡化,特別是到了明代中後期,許多學宮射圃都被廢棄或另作他用。


明倫堂


月月考試,季季考試,是不是很累?確實很累,但不能不考。這就是古代學宮生員的學習生活,大考小考不斷。小考有月考和季考,考的是四書和策論。月考或季考後第二天,學生要聚於明倫堂,聽老師講誦政府頒布的《臥碑》及訓飭士子文,謂之月課。《臥碑》就相當於政府制定的學校禁例、學生守則等,每位學生必須牢記。

《明史》記載,“(洪武)十五年頒學規於國子監,又頒禁例十二條於天下,鐫立臥碑,置明倫堂之左。其不遵者,以違制論。”《兒女英雄傳》就有台詞說“國家明經取士是何等大典!……怎的這等不循禮法?不守'臥碑'?”清《官場現形記》也描述說,做秀才的人,亟應謹守臥碑,安分守己。明清時期,將約束條款刻在碑石上,樹在明倫堂的左邊。因此,這類月課對學生來講很重要,根據當時規定,除生病、外遊、守孝等特殊原因外,秀才不上月課三次,就要給予警告處分,終年無故不上的就會被開除秀才資格。

大考就是歲考和科考,屬於能力考試,類似現在的各種級別考試。這兩門考試都由皇上欽派的學政主持,算是學宮的大考了。考試內容為“四書五經”,默寫《聖諭廣訓》等。

清代有句話叫“翰林怕大考,秀才怕歲考”。屆時,各省學政要對所有生員進行考試,根據成績決定是降級還是升級。根據《明史》記載,學宮的歲考分為六個等級,前三等排序不升不降,第一等的秀才叫廩生,可享受國家津貼,當年廣州的廩生每年可以領取賞銀四兩,二三等不發放津貼。但第四等要被責罰,第五等要降級,比如原本是廩生的,如果考差了,就降為增生。而科考是選送生員參加鄉試進行的資格考試,成績大致分三等,一、二等及三等排位靠前的才可以參加鄉試。

通過三年學習,生員畢業時,世界觀已被重塑,與入學宮之前大不一樣。

嚴進嚴出

廣州之縣二,曰南海,曰番禺,俗尚淳美,人才眾多,彬彬乎有鄒魯風。——清莊有恭

挑選方式:面試加筆試。

入學人選:秀才(明代規定15歲以上,清代有所放寬),人才俊秀,容貌整齊,已讀《論》《孟》四書者。

錄取率不到1%

明清時期,要考舉人,就要先讀學宮。廣東省博物館專家劉丹說,考取學宮的人叫秀才,如果秀才沒有入讀學宮(除國子監),就不能參加鄉試,正所謂“科舉必由學校”。正如清人葉夢珠說:“考取入泮,後學始復有進身之階矣。”

但要拿到入讀“學宮”的通知書,一路坎坷得很。清代條件雖然有所放寬,但依然不易,大名鼎鼎的康有為算是家世顯赫,父親做過知縣,自己11歲時便熟讀四書五經,熟知朝政時事。但即便如此,他連考三次才弄了個“秀才”的頭銜。洪秀全當年為了考一個秀才的身份,更是三戰三敗,還大病了一場。

讀書人要想進學宮,僅是報名就把人折騰得夠嗆。不僅要求五官端正,“人才俊秀,容貌整齊”,還要“已讀《論》《孟》四書者”等。明清時期,為防止“槍手”代考,報名時除了填寫姓名、年齡、籍貫和祖宗三代履歷外,還要填寫最明顯的體貌特徵,如瓜子臉,柳葉眉,額頭有黑痣,嘴巴長有鬍子等。為保身份清白,還要有一位廩生(秀才中的一等生)作保,有的還需要五位報名者互保。

報完名,還要闖過縣試、府試和院試這“三道關”。由於名額有限,最終能考取秀才,進入學宮讀書的只是少數人。清代學者汪兆鏞回憶說,光緒六年,番禺縣“學額三十六名,應試者四千餘人之多。”36個名額,4000多人報考,錄取率不到百分之一。

過了這三道關的幸運兒,既拿到入讀學宮的資格,又奪得秀才身份,終於邁出了人生科舉功名的第一步。


番禺學宮,東廡


嶺南才子令乾隆驚嘆

清代各地府、州、縣學生員的出路主要是參加科舉考試,考取舉人或進士,從而走上仕途。當然,還有一種途徑就是通過貢舉成貢生入讀國子監,肆業再酌情授官,這叫出貢。不過能出貢生員的僅為少數。據《越秀史稿》統計,明清番禺學宮生員中舉人的有一千四百多人,被授予縣官、學宮教官等職(含進士入仕者)的有九百多人。

番禺學宮生員陳子壯被稱為“明末嶺南三忠”之一;黎遂球後成嶺南詩人,重建“南園詩社”,重振南國詩風;陳澧更是集晚清學術之大成,與康有為的老師朱次琦一道並稱為“嶺南兩大儒”。

乾隆四年(1739年)的那場科舉考試改變了328人的命運,最耀眼的當屬從番禺學宮走出來的狀元莊有恭。根據《番禺縣志》等史料記載,當年殿試閱卷時,讀卷官對莊有恭的試卷很是讚賞,推為第一,進呈乾隆帝。乾隆帝命大學士當庭拆開第一名的試卷檢視,發現是廣東人莊有恭。乾隆非常驚喜:“廣東僻遠之省,竟出狀元耶?”吏部尚書甘汝來回答:“前朝曾有數人,本朝從未曾有。”乾隆說:“九卿京堂內並無廣東人,今得狀元,頗為可喜。”於是,乾隆欽點莊有恭為狀元,授翰林修撰,充國史館修撰官,後又歷任江蘇巡撫、兩江總督等封疆大吏十餘年,成為清代廣州城一府兩縣廣州人中擔任職務最高的朝廷官員。

今日傳承

番禺學宮大部分主體建築基本保留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開闢為農講所紀念館,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嶺南文化重地,延續著嶺南文脈。

歷經滄桑煥生機

文脈傳承永賡續

清末,科舉廢新學起,學宮或變身新式學堂,或變身文化重地,培養新式人才,延續文化靈魂。

1902年吳道鎔等人以廣府學宮的孝悌祠及翰園舊址為校舍,創立教忠中學,延續到今天就是廣州市第十三中學。科舉廢除的第二年(1906年),番禺中學堂在番禺學宮創立,經先後改名八桂中學、廣州第十五中學等後,納入今廣東華僑中學。

20世紀20年代後,廣州的學宮變化較大。1926年,毛澤東在番禺學宮主辦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從而使學宮成為培養農民運動干部的革命學校。當屆學員共有327人。

1933年,廣州在廣府學宮原址建造了市立中山圖書館,即今孫中山文獻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府學宮原址建起了廣州市工人文化宮、文德路小學、廣州第十三中學高中部等文化育人之地。

番禺學宮大部分主體建築基本保留至今。廣州農講所紀念館館長顏暉說,為了讓人們感受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對番禺學宮進行大規模維修,並開闢為農講所紀念館,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州市最早建立的革命紀念館,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嶺南文化重地,延續著嶺南文脈。


番禺學宮旁邊的廣州少兒圖書館


“開筆”禮體驗古人讀書生活

如今,廣州農講所紀念館已成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常年舉辦各種展覽和各種文化活動,特別是每年寒暑假、開學季,都有一群群學生在學宮進行“開筆禮”。這樣的畫面很厚重、很和諧、很美麗。

“開筆禮”是什麼?古人對教育十分重視,家長雖不用抱著銀子搶“學位房”,但都會為孩子擇定入學日期,入學當天,家長帶領孩子來到私塾,先要向孔子牌位或畫像行拜禮,算是“入孔子門”,不然求學就“不正規”;再拜私塾先生,這才算是正式入門求學了。“開筆禮”體現了重視教育和尊師重禮的精神。

據顏暉介紹,從2004年開始,番禺學宮幾乎每年都舉行“開筆禮”,就是為了讓孩子在古韻飄香的儀式中領略尊師重教、知禮向善的傳統文化。“這種啟蒙教育形式越來越受到大眾歡迎。”

2015年8月,年僅三歲的中國香港孔姓小朋友在父母及兩個哥哥的陪同下,專程來到農講所紀念館行“開筆禮”。他由老師領著遊泮池,隨後來到明倫堂,老師為其點紅痣,講解習禮尚賢、尊師孝親之道。在此之前,他的兩個哥哥已分別於2006年和2011年在番禺學宮行“開筆禮”。孔氏三兄弟從小就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爺爺將三兄弟出生後第一次剃頭時留下的胎毛製成毛筆,筆上刻詩,寄託長輩對晚輩的殷切希望。按孔家的傳統,孩子必須在三歲“開筆”,參加“開筆禮”時,將毛筆交給啟蒙老師開筆。“也許孩子們在開筆的過程中似懂非懂,但做人做事的道理會漸漸內化到心靈,這是對優秀傳統文化最好的傳承,也是說教無法代替的。”顏暉說。

近年來,“開筆禮”越來越受到家長和學校的重視。廣雅中學、東川路小學、桂花崗小學等新生入學都有舉行“開筆禮”。


週末,不少家長和小朋友到中山圖書館少兒館內看書。


十步開筆禮

1、學宮聚才:參加“開筆禮”的小朋友從各地來到廣州番禺學宮。

2、遊泮入學: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游泮池、過青雲橋,體驗古代讀書人成功的感覺。

3、整裝習禮:整理好衣裝,以最好的精神面貌接受啟蒙老師的明禮教育,再向孔子像行鞠躬禮。

4、點智破蒙:開筆老師在孩子的額頭中間輕點硃砂痣,意味著開啟學童智慧,學習時能一點就通。

5、孝親敬師:向啟蒙老師和父母行禮,並奉茶表心意。

6、敲鐘寄語:“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孩子敲響編鐘,在清亮悠揚的鐘聲中沐浴人文智慧。

7、擊鼓明志:手握乾坤步步高,擊鼓越響,寄寓志向越遠大。

8、名師開筆: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手把手教寫一橫一豎、一撇一捺,讓童心沐浴文化馨香。

9、禮成頒證:接過老師頒發的開筆證書,聽著老師的諄諄教誨,笑容綻放在每個孩子的臉上。

10、放飛夢想:孩子將願望寫在許願條上,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展翅高飛。

番禺學宮小史

學宮又稱學廟,最早見於西周,初時為貴族子弟學“六藝”之處,後變為官學,是歷史上祭廟與官學相結合的產物。番禺學宮是明清時期嶺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文廟建築。

據清朝同治年間《番禺縣志》記載,宋朝淳祐年間在縣東南5裡創建,後來被毀。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由知縣吳忠、訓導李昕建於東城內,後被火焚毀;洪武十三年(1380年)重修於本址,建成後再次被火焚毀。番禺學宮現時格局形成於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修。

道光年間,經過重修後的番禺學宮格局為“右廟左學”,分為左中右三路建築。中路建築包括櫺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東廡、西廡、崇聖祠、尊經閣等,左路建築包括明倫堂、光霽堂、名宦祠等,右路建築包括節孝祠、忠義孝悌祠、鄉賢祠等。同治三年(1864年),左路建築增建射圃。

現左右兩路除尚存明倫堂、光霽堂等外,大部分建築已毀壞。中路現存櫺星門、泮池拱橋、大成門、大成殿、崇聖殿及東西廊廡。


現存於廣州博物館的明代廣府學宮平面圖(廣州博物館供圖)


櫺星門

古代傳說櫺星為天上文星,以此為正門取名,有人才輩出之意。門中有大型朱欄六扇,大石柱四,下有石鼓夾抱,上飾穿雲板,頂端雕有四大天王像。

泮池拱橋

據《禮記》記載,西周天子將學宮稱為“辟雍”,諸侯建的學宮則稱為“泮宮”,“泮”即“半”,意為半於天子之宮。後人倣此制,建學宮時要設一個泮池,秀才入學時要繞泮池走一圈,因此也稱“入泮”。

大成門

該名稱取自孔子集古代文化聖賢大成之意。

大成殿

奉祀孔子的主殿,每年春秋兩度舉行祭孔習禮大典。大殿東西兩側還配有廊廡,用於祭奠孔子的弟子和歷代名儒。

崇聖殿

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地方。

明倫堂

秀才上課的場所,“明倫”二字,即教人明白倫理道德。



來源:廣州日報


瀏覽次數:846


蓮花時報


199a10e12f43ff00eee98a755967c50.jpg

同創集團-小.jpg

茅台.jpg

超然-小.jpg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