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廣州·粵韻丨嶺南佳果海納百川蟬鳴荔紅獨寵千年

發佈日期:2022 年 09 月 15 日 11:42
  • 分享至:


“點蟲蟲,蟲蟲飛,飛到荔枝基,荔枝熟,摘滿屋,屋滿紅,陪住個細蚊公。”

當廣東荔枝季8月圓滿收官,180萬荔農再獲豐收,正為荔枝賣出近30年最好價錢笑逐顏開時,廣州人不禁哼起兒時熟悉的這首粵語童謠。

廣州自古物產豐饒,其中佳果享有盛譽,僅水果品種就達500多種,堪稱“嶺南佳果之鄉”,荔枝、香蕉、菠蘿、番木瓜四大嶺南佳果聞名遐邇,荔枝堪稱最佳代言人。千百年來,嶺南先民們在這片沃土上廣種水果,延續至今,已積澱出特色鮮明的農業文化遺產。廣東嶺南荔枝種植系統兩年前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嶺南佳果,正用特殊的方式,書寫著廣州這座城市的歷史和文脈。



源起何處

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

——唐·白居易

荔枝從雲南傳至嶺南

“安家”廣州北迴歸線

將時光鏡頭拉向歷史的縱深處。有關嶺南水果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西漢司馬遷所著的《史記·貨殖列傳》。司馬遷在書裡說,番禺(即今之廣州)為全國九大都會之一,這裡還是“珠璣、犀、玳瑁、果布之湊”,“湊”就是物品聚集的地方。東漢史學家韋昭對“果”的註解是:“果謂龍眼、離支(荔枝)之屬。”這說明,早在西漢,廣州就是南方重要的佳果重鎮。

雲南是荔枝唯一起源中心

被張九齡譽為“百果之中,無一可比”的荔枝起源於哪裡?一直以來沒有確切說法。華南農業大學最新研究破譯了荔枝基因密碼,證明雲南是荔枝在世界上的唯一起源中心。

今年1月,《自然·遺傳學》雜誌發表了華南農業大學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牽頭完成的重大研究成果。科研人員利用廣受歡迎的雜交品種“妃子笑”製作了高質量的“參考基因組”,並對72份野生或栽培品種進行重新測序。研究表明,野生荔枝起源於雲南,沿著西江向東南方向傳播至海南,然後在雲南、海南兩地分別被馴化,雲南野生荔枝馴化為特早熟品種,海南島野生荔枝馴化為晚熟品種。荔枝進一步向嶺南地區傳播,特早熟品種和晚熟品種進一步雜交,形成早熟與中熟品種。

廣東雖然不是荔枝的起源地,但因為氣候條件、土壤環境適宜,來自云南、海南的品種在廣東等地相遇後雜交產生了眾多優良的荔枝主栽品種,從而讓廣東成為我國最重要的荔枝產區。


廣州是佳果生長絕好之地


很多人好奇,為什麼嶺南大量出產水果,而且品質上佳?其實,這源於大自然的“賞賜”。廣州位於北緯22°26′~23°56′之間,北迴歸線穿行而過。據廣州增城區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李茂禾介紹,這裡一年到頭陽光充足,光合作用強烈,水果會更甜。但攤開世界地圖,自古以來,世界上北迴歸線附近,絕大部分地區是乾旱的沙漠。這一線上,唯有中國南方鬱鬱蔥蔥,廣東尤為明顯,北有巍巍五嶺山系,既擋住了北來的冷空氣,山地又提供適合佳果生長的土壤。坐山朝海的獨特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使廣州一帶既受大陸性季風氣候影響,更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影響,日照多、氣溫高、降水多、土壤肥,成為佳果生長的天然樂園。以增城為例,該地處北迴歸線南側附近,又是丘陵地帶,山地以紅壤和赤紅壤土為主,富含鉀、磷等養分,特別適合荔枝生長。此外,增城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和早春低溫乾旱,有利於荔枝花芽分化,春末和夏季溫度高、雨量充沛,特別適合荔枝開花結果和營養積累,也適宜其他嶺南佳果生長。因此,這一帶出產的荔枝香甜多汁,龍眼甜而不膩,烏欖味道芳香。


外來水果在嶺南大地紮根


本地品種能在嶺南蓬勃生長,穿山越海的外來水果也能在嶺南大地紮根,甚至還能馴化出更優良的品種。原產於巴西的菠蘿於16世紀初傳入中國廣東一帶。最初菠蘿並不都是甜的,廣東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的菠蘿專家劉傳和告訴記者,當菠蘿來到廣州東部一個名叫黃登的村莊,逐漸被馴化成一種“糖心菠蘿”,咬一口,蜜汁充足,又糯又甜。番木瓜也是外來品,原產美洲。據廣東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香蕉研究中心專家魏岳榮介紹,番木瓜約於17世紀進入中國,但直到20世紀20年代之前,番木瓜個小、不甜。20世紀30年代,當時的嶺南大學從夏威夷引進了木瓜秧苗,經過一代代選育、改良,才育出了皮薄、肉厚、味甜的嶺南木瓜。

廣州之所以能成為水果寶地,不僅是因為其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還和其海納百川的文化商貿傳統有關。廣州自古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繁榮的商貿交往帶來先進的栽培和園藝技術,使很多果樹新品種匯聚到廣州,在此生根發芽並發展壯大。

聲名鵲起

龍眼葉綠,荔枝葉黑,蔽虧百里。

——清·屈大均

貴妃所食荔枝考證出自嶺南

荔枝成為古人的“詩與遠方”

漢代,嶺南栽培荔枝已見於文獻記載,荔枝還成了貢品。漢代名著《西京雜記》裡說:“南越王尉佗,獻高祖鮫魚、荔枝,高祖報以蒲桃、錦四匹。” 尉佗即趙佗,曾任秦南海郡尉。南越王趙佗用荔枝向劉邦獻貢,不過進貢的應該是荔枝乾或是蜜漬荔枝,而不是新鮮荔枝。

漢武帝建扶荔宮種“離支”

雖然趙佗進貢的只是荔枝乾之類,但味道卻讓漢皇室印象深刻,他們念念不忘吃上一口新鮮荔枝,一心想在北方移植荔枝。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在著名的《上林賦》中描繪的長安附近的上林苑,是當時全國最大、品種最多的皇家植物園。據文獻記載,各地獻三千餘種珍樹異卉,種植於上林苑。上林苑內有間宮室就叫作“扶荔宮”,專門用來移植南方以荔枝為代表的花木。司馬相如將“荔枝”呼作“離支”,因為古人很早就認識到荔枝若要保鮮,就不可離枝。白居易說過:“若離枝,一日色變,三日味變,則離之名,又或取此義也。”

荔枝喜溫喜濕,北方又冷又乾,荔枝不是枯死,就是不結果,漢武帝移栽荔枝的試驗以失敗告終。

最早對荔枝進行細緻描述的則是東漢廣州人楊孚,其所著《南裔異物誌》是廣州最早的動植物誌,書中有關於荔枝、龍眼、香蕉等的介紹。楊孚寫道:“荔支為異,多汁,味甘絕口,又小酸,所以成其味。可飽食,不可使厭。生時大如雞子,其膚光澤……”文中的“荔支”即為荔枝。

到了唐代,楊貴妃酷愛荔枝,“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句流傳至今。那麼,楊貴妃吃的荔枝來自哪裡,又是如何運送的?人們至今十分好奇。

對此,學界常見的有“四川說”“福建說”“嶺南說”幾種說法。看距離,嶺南是最遙遠,也最不可能的。然而,根據學者吳建新《古代嶺南貢荔考》中的考證,唐玄宗、楊貴妃所吃的荔枝的確出自嶺南。

首先,楊貴妃吃的荔枝來自嶺南,在唐代有明確記載。唐李肇《唐國史補》裡說:“楊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 《新唐書》中這樣記載:“嶺南節度使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以所獻最,進九章銀青階,擢翼戶部侍郎,天下風靡。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

那麼,新鮮荔枝又是如何貯存運輸的呢?推測當時嶺南進貢的荔枝是用博枝法栽培成盆栽荔枝:待高大的荔枝樹開花時,荔農即在強枝上環圈一層皮,又在露出樹身的枝幹上包上泥土,再以茅草之類包紮,並往包紮處澆水。一段時間後,內環圈長出根,這時花開,將枝幹上包紮處以上的部分鋸下,在土地上挖坑,將長出根的部分種下,待其花結成米粒大時連土挖起,一棵帶有小小荔枝粒的盆栽荔枝就栽成了。

運送途中,要注意保護好果樹和澆水,到了目的地時,原本發青的果實就長大成熟了。不過,荔農在操作時,要計算好果實成熟的時間與旅途花費的時間,必須在荔枝剛成熟時運到北方。運輸的路線是水陸聯運。清代學者吳應逵所著《嶺南荔枝譜》卷五引清道光年間學者阮福的考證,認為唐代嶺南貢荔的傳送路線是:“由楚南至楚北襄陽丹河,運至商州秦嶺不通舟楫之處……”然後用馬飛傳到關中,楊貴妃就可以吃到新鮮的嶺南荔枝了。


清代廣彩描金貴妃醉酒盤,主角為酷愛荔枝的楊貴妃。(廣東省博物館供圖)


荔枝得到歷代文人墨客最多關注

在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澱最深厚,得到無數文人墨客關注的果類,當以荔枝為最。司馬相如、張九齡、杜甫、杜牧、白居易、歐陽修、蘇軾、曾鞏、黃庭堅、楊萬里、陸游等,都有關於荔枝的名作傳世。這些佳作一次次將荔枝的名氣推向歷史高峰,使其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水果。

唐宋以後,不少文化名人和詩家也都寫過許多關於荔枝的詩篇。蘇軾寫下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讓荔枝的名氣再上一層。

在唐宋時期的廣州,荔枝已大片種植。位於廣州老城西郊的荔枝灣湧在古文獻裡被稱為“西溪”。過去,荔枝灣是珠江畔的沼澤地,河汊縱橫、地勢低窪,居民們為了防洪防潮,修築基堤,並在基堤上種植荔枝樹,久而久之形成“一灣綠水對城東,宛轉竹枝趁好風。引動萬家空巷日,棹歌添得荔枝紅”的美景。文章開頭童謠中所唱的“荔枝基”指的就是這裡。

這一時期,荔枝甚至開始遠銷國外。北宋蔡襄《荔枝譜》記載:“(荔枝)入京師,外至北戎西夏,其東南舟行新羅、日本。”這被認為是關於廣州佳果遠銷海外的最早記載。


宋代《荔枝山雀圖》,傳為宋徽宗所作。(廣東省博物館供圖)


明清時辦活動慶荔枝豐收

元代關於廣州佳果的記載也有不少。陳大震《南海志》中記載,當時廣州佳果的品種達55種。如今的夏茅香芒、石馬甜桃等都可追溯到這一時期。增城還有一處地方與荔枝有關,那就是刻有“荔子漫山紅”的南宋摩崖石刻。這塊石刻位於荔城街群愛村附近的荔林深處,石上刻的是南宋末年增城籍進士李肖龍的詩。“荔子漫山紅”一句,為宋元時期增城荔枝栽培的繁盛提供了重要佐證。

明末清初,南粵大地不僅廣種荔枝,還有慶祝荔枝豐收的活動,《廣東新語》有這樣的記載:“其有開荔社之家。則人人競赴。以食多者為勝。勝稱荔枝狀頭。少者有罰。罰飲荔枝酒數大白。”這是說,在嶺南一帶,廣府人為荔枝比賽先建立一個活動組織名“荔社之家”,他們的比賽方式是看誰吃的荔枝多,其中,最多的優勝者被稱作“荔枝狀頭”,就是狀元的意思,而輸了比賽的人就要被罰酒,得把荔枝酒喝得一滴不剩。

清末民初,荔枝栽培更加規模化,20世紀30年代前後,廣州果樹面積達到150多平方公里,總產量達到14多萬噸,是廣東省三大水果產區之一。

驚艷世界

半夜忽生鄉土夢,屋前屋後荔枝香。

——宋·連文鳳

荔枝見證中外

文化深度交流

自16世紀以來,荔枝見證了中外文化的深度交流。中國厚重的荔枝文化成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荔枝的知名度也攀上歷史最高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來華歐洲人對荔枝贊不絕口

早在宋朝時,就有荔枝出口國外的記載。不過荔枝引起西方世界的關注,則要到16世紀之後。據華南農業大學廣州農業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副教授趙飛的研究,獨特的文化感染力使荔枝成了來華歐洲傳教士最早關注的果品之一。自1570 年起,他們不間斷地以文字、繪畫等形式向西方介紹荔枝,並且將果實和種苗帶出了中國。

葡萄牙傳教士克路士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 來到廣州,他於1570年在葡萄牙出版了《中國志》,其中使用較大篇幅介紹了荔枝:“有一種許多果園都產的水果,結在樹葉粗大的大樹上;這種水果大如圓李。”而且這種水果“越大越佳,它叫做荔枝”。克路士還寫道:“沒有人能吃個夠,因為它使人老想再吃。”

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於16世紀晚期在廣州等地活動,他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這樣說:“中國有很多歐洲人從未見過的水果……當地人把這些水果稱作荔枝和龍眼,味道大都十分鮮美。”

後來的西方傳教士對荔枝的介紹更為全面,荔枝的藥用價值、荔枝乾等均呈現在了他們的筆下。法國植物學家索拉內在1774年-1781年間考察了廣州。在1782年出版的行記中,索拉內以寫實手法繪製了一幅荔枝圖,並為廣州荔枝起了第一個植物學名稱——Litchi Chinensis,這個名字沿用至今。


清代廣州手繪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局部) (廣東省博物館供圖)


紅線女粵曲《荔枝頌》唱響海內外

隨著對荔枝認知的加深,歐洲人開始嘗試引種,當時一些氣候較為適宜的殖民地得以引種成功。18世紀下半葉開始,荔枝等水果引種到了留尼汪島、牙買加、毛里求斯、圭亞那、百慕大群島。1816年,英國人奈特使用一種“火爐”裝備,成功地使引種自中國南方的荔枝與龍眼結了果,不過這樣的方法無法大規模推廣。

進入19世紀中葉,伴隨著淘金熱時期華僑移民的大量湧入,荔枝進入了澳大利亞,美國的佛羅里達、夏威夷等地。這些地方與華南地區氣候相近,為荔枝的成功引種和推廣提供了必要的氣候條件,讓承載著鄉愁的荔枝成功地落戶異國他鄉。

1870年,廣東香山縣籍華僑陳芳委託人將家鄉的一株荔枝樹苗運到了檀香山,但栽種後並未成活。1873年,陳芳再次委託同鄉連同荔枝樹苗生長的土壤一起運來,結果成活。引種成功後,夏威夷人紛紛在家庭花園中種植。廣東省博物館藏品管理部副研究館員殷忞向記者介紹,20世紀初,廣東台山籍華僑譚氏在美國舊金山開設酒店,內設中餐館,荔枝作為餐後甜點供應,充分體現了海外粵人對故鄉佳果的喜愛。

荔枝文化在世界各地傳播,唱響荔枝文化的粵曲《荔枝頌》享譽海內外。《荔枝頌》始唱者粵劇藝術家紅線女於1957年到莫斯科參加第6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在其中的“東方古典歌曲比賽”中,她憑藉《荔枝頌》《昭君出塞》,為廣東粵劇界捧回第一枚金質獎章。《荔枝頌》中最後一句“賣荔枝”,她借鑒花腔女高音,把“枝”字無限延伸,由強至弱,欲斷還連,兀地翻起一個高腔滑音,隨即戛然而止,餘音裊裊,曲終韻味仍存。她對嶺南佳果荔枝的那份自豪,那份讚賞,盡放在一腔一板之中。

可以說,嶺南佳果荔枝,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穩穩地佔有一席之地。

傳承創新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唐·張九齡

嶺南荔枝更新迭代

增城精於新品培育

世界荔枝看中國,中國荔枝看廣東,一語道破荔枝產業在廣東農業的優勢地位。廣東荔枝栽培面積、產量居全國之首。據廣州市農業農村局統計,截至2021年底,廣州水果年產量81萬噸,匯集熱帶、亞熱帶和溫帶3大類500餘個品種,一年四季佳果飄香,是名副其實的“水果之鄉”。

除了種植面積大,廣東荔枝產量也佔了全國的“半壁江山”。2021年廣東荔枝投產面積394.93萬畝,佔全國49.83%,種植面積全國第一;產量147.31萬噸,佔全國50.07%。僅廣州市2021年荔枝產量近13萬噸,總銷售額達26億多元,實現量價雙豐收。

廣州產荔枝以中晚熟品種為主,其中桂味、糯米糍、井崗紅糯、仙進奉、流溪紅荔五大優良品種唱主角,五大荔枝優良品種中,桂味、糯米糍是市場常見的“老品種”,井崗紅糯、仙進奉、流溪紅荔都屬於廣州近年來成功培育的荔枝新品,並迅速打開市場。

增城荔枝尤其精於新品培育,為嶺南荔枝優品的更新迭代出力多多。2020年,增城荔枝種植系統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栽培品種多達70個。特別是仙進奉堪稱荔枝後起之秀,非常受市場歡迎。仙進奉荔枝是糯米糍的一款改良品種,整身瑩白如雪,肉厚且實,有淡淡的蜜香,兼具“桂味”與糯米糍的優點,堪稱荔枝中的“奢品”。“仙進奉”名字中的“進奉”二字,源於該品種的前身曾作為貢品進奉給康熙皇帝,當時名字叫作“胭脂紅”;“仙”字則是因為產地在仙村鎮,於是把“仙”字加在了“進奉”二字之前。由於品質出色,仙進奉的價格也是最貴的荔枝品種之一,據統計,2022年桂味的市場價在12元-25元一斤之間,糯米糍賣到15元-35元一斤,仙進奉則高達60元-80元一斤。有些品質最上乘的仙進奉,一顆就能賣到13元。


良匠故事


鋤頭一響黃金萬兩

四季都是甜美味道

在廣州增城的崗尾村,鄒細球經營著500餘畝的中窯果場,主打荔枝和龍眼。最忙碌的荔枝龍眼採摘季,天剛濛濛亮,鄒細球夫妻已在果園裡忙碌多時了。“今天要摘兩百多斤,荔枝、龍眼不斷檔,一年四季都和它們在一起。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去果場轉一圈。”鄒細球於1987年創建了這個果場,從剛開始的承包50畝荒山、20畝旱地,到實行立體化種養,果園經歷了35個收穫年,鄒細球也成為這一帶的種植名人,被譽為“良匠”。

果數嫁接在增城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被評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鄒細球是第一批通過高接換種的嫁接方式推廣仙進奉品種的種植戶。“之前並不是沒有人做過(高接換種),但都是小打小鬧,不成氣候。區農業部門上門送技術,我嘗試成功了,就帶著一些有想法的果農一起改良品種,並花費大量力氣宣傳仙進奉,今年又是大豐收。”

每待收穫時節,鄒細球家總要準備上好吃的,招呼摘果的工人和附近的朋友一起來品鑑。因為,佳果給了鄒細球一家甜蜜的生活。

鄒細球的兩個兒子在果林里長大。如今鄒細球已經把管理果園、上樹摘果子的任務交給了兩個兒子,兩個兒媳婦則負責銷售,做起了電商。有鄰居笑稱,這位良匠已經把甜蜜的接力棒傳給兩個小家庭:“大兒子(包)一座山,小兒子(包)一座山。”

鄒家阿公阿婆早些年種下的荔枝、龍眼,曾貼補了一大家子的生活。如今老人家子孫滿堂,在果樹圍起的屋子裡,全家人坐在一起,品嚐帶來的不僅是記憶裡的甜,更是代代相傳的情感。小兒子鄒啟軍從小對果園的記憶都是甜的。“大家都說嘛,'鋤頭一響,黃金萬兩'。我們果園一年四季都是甜美的味道。”

餘音繞樑

《荔枝頌》

賣荔枝,身外是張花紅被,輕紗薄錦玉團兒,入口甘美,齒頰留香世上稀,什麼呀,可是弄把戲,請嘗個新,我告訴你。這是嶺南佳果靚荔枝,果中之王,人皆合意。說荔枝,一騎紅塵妃子笑,早替荔枝寫頌詞,東坡被貶嶺南地,日啖荔枝三百餘。好佳果,品種各異,爽口桂味,肥濃糯米糍,荔枝早熟早上市,三月紅有名氣,增城掛綠美名馳,黑葉荔枝甜又脆。鄉村姑娘,帶著一班小伙子,成群結隊摘果去,珠江兩岸歌聲起,萬艇千帆載荔枝。說荔枝,一果一木來非易,多少園丁揮汗雨,換來萬紫與千紅。枝垂錦彈含春意,隔山隔水心連心,獻給四海五洲兄弟,萬般情意。情如荔蜜甜,心比荔枝果核更細緻,荔枝花開香萬里,荔枝,聽我來為荔枝唱頌詞。賣荔枝!

嶺南佳果

“嶺南佳果”全國聞名,其中,有的是本土原產,有的則來自異國他鄉,以下是比較著名的幾種佳果。

番石榴

原產南美洲,多成葫蘆形,青色或淺黃色,清爽香甜,多汁柔滑,風味獨特。16世紀後期向世界其他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傳播,約17世紀末傳入中國。番石榴引入廣州有200多年曆史,主要分佈在海珠區、番禺和增城等地,著名的有大塘番石榴。

龍眼

正名桂圓,原產中國,生長在亞熱帶地區。廣州龍眼品種眾多,以海珠區新滘鎮小洲村出品的石硤龍眼最為出名。清代趙古農《龍眼譜》記述“粵之龍眼,當十葉為第一,十葉之名,俗化作石硤,石與十音類,硤與葉音似,其實此種則名十葉,蓋凡龍眼葉或七片八片一椏不等,而此則一椏不等,故因以別其種也”。

香芒

香芒是芒果的一個品種,常綠大喬木,多分佈於中國、印度、中南半島和馬來西亞等地,肉質肥厚,鮮黃色,味甜,果核堅硬。廣州芒果品種主要有紫花芒、桂香芒、串芒、綠皮芒、土芒等。其中,白雲區夏茅村出產的“夏茅香芒”馳名中外。夏茅香芒在清代因質量上乘而被定為貢品。

楊桃

楊桃,又名洋桃、五斂子、陽桃、酸陽桃。花地甜楊桃是廣州著名的特產水果,產於荔灣區花地街附近,其中“紅果”(舊花果)尤為出名,其紅皮紅肉的特質十分罕見。清代兩廣總督阮元曾寫詩盛讚花地楊桃,有“誰知五棱桃,清妙竟為最。誠告知味人,味在酸酣外”之句。



來源:廣州日報


瀏覽次數:969


蓮花時報


199a10e12f43ff00eee98a755967c50.jpg

同創集團-小.jpg

茅台.jpg

超然-小.jpg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