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行花街」民俗承載廣州人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企盼
「這一刻,我等了三年了!」廣州街坊激動地說。受疫情影響,前兩年廣州迎春花市轉移到「雲端」。今年,時隔三年的廣州傳統花市重啓讓全城市民興奮不已。
「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滿街排,朵朵紅花鮮,朵朵黃花大,千朵萬朵睇唔曬……」這首廣為流傳的童謠《行花街》形象地唱出了羊城最具特色的傳統年俗。行花街過大年,廣州的年味與花香相伴,人們在花街上盡情地感受著「行」的浪漫、「擠」的熱鬧,買回「好意頭」的花卉迎接新年。迎春花市積澱著久遠歲月的印記,「行花街」的熱情早已寫入了廣州人的基因里。一直以來,廣州人以「行花街」的方式篤定平和地表達著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企盼;春回大地,國泰民安。
2023年1月16日,西湖路花市正在佈置中。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吳子良
追根溯源千年久羊城花市幾番新
自古以來,廣州人就愛花。花市早在唐宋時期就已出現,到清代廣州最有人氣、影響最大的除夕花市初具雛形。新中國成立後,廣州迎春花市迎來真正的繁華,到今天,迎春花市已成為廣州最亮麗的城市名片之一。
自古滿城俱是愛花人逢年過節必有花相伴
西漢名臣陸賈出使南越國時,曾贊譽廣州人為「彩縷穿花之人」。平日里出門帶上數枝鮮花歸家,逢年過節以花為媒寄託祝願,種花、愛花、賞花、贈花,甚至簪花、詠花、憶花……廣州人解鎖了無數種花的正確打開方式。
花市早在唐宋時期就已出現。到了明末清初,以素馨花為主的固定性花市形成,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記載,當時廣州花市是著名的廣東「四市」之一(古時羅浮藥市、東莞香市、廣州花市、廉州珠市並稱廣東「四市」)。芳村的「花圩」和五仙門對岸的「花渡頭」是比較有名的常年性花市。廣州人賣素馨,不是一枝枝賣,而是一升升、一籃籃、一筐筐賣,就歸德門一個城門口,每天賣出100擔(一擔為50公斤),是很稀松平常的事。白白小小的素馨花,簪在頭上很漂亮,於是「雲髻之美,必有素馨之圍」,女子們將素馨與茉莉相間,用彩色絲帶繞在雲髻上做頭飾,這種「花梳」成為深受廣州婦女們喜愛的流行飾品。
晚清花市「人如蟻」
通宵達旦購年花
「粵省藩署前,夜有花市,遊人如蟻,至徹旦雲。」——清·潘貞敏
粵語「花」和「發」同音,花開富貴,春節前買花漸漸成為一種習俗。正所謂「羊城世界本花花,更買鮮花度年華。除夕案頭齊供奉,香風吹暖到人家」 (清·馮向華著《羊城竹枝詞》)。僅有常年的花卉集市還不夠,清同治、光緒年間,廣州最熱鬧最有人氣、影響最大的除夕花市已具雛形。《廣州城坊志》引潘貞敏《花市歌小序》如是描述:「粵省藩署前,夜有花市,遊人如蟻,至徹旦雲。」如果是平日的花市,一般不會用「遊人如蟻,至徹旦雲」形容,可以推測當時的藩署前花市已向年宵花市過渡了,而且人氣很旺。
清朝晚期,藩署(今北京路財廳附近)一帶是城區中心,商鋪林立,城門花市逐漸移到了這裡,藩署前花市也慢慢往南擴展至雙門底(北京路大南路以北段)。那時的雙門底夜市燈火通明,喧囂熱鬧。有這樣濃郁的商業氛圍,可以想象當年人們爭相採購年宵花「度華年」的喜慶景象。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廣西巡撫張聯桂到兩廣工作,張心泰隨其父一同前往,其在《粵游小志》中記錄下了歲末雙門底花市的盛景:「每屆年暮,廣州城內雙門底賣吊鐘花與水仙花成市,如雲如霞,大家小戶,售供座幾,以娛歲華。」著名學者梁鼎芬修撰的《番禺縣續志》也以「歲除尤盛」來描述年宵花市的熱鬧。
以船渡花的小販(圖片出自《西方人眼裡的中國情調:伊凡·威廉斯捐贈十九世紀廣州外銷通草紙水彩畫》)
清末歲暮花市的花卉品種遠超以前,主要有當地傳統的金橘、桃花、水仙、吊鐘、菊花、雞冠花等。市民購買這些花卉,主要用以兆示「吉祥」「如意」和「好運」,也用以點綴家室,彰顯新年的喜慶氣氛。一張名叫《賣水仙花》的外銷畫所配的竹枝詞寫道:「宜春帖子爛雲霞,爆竹聲喧鬧歲華;偏是熱場翻似淡,家家盤供水仙花。」可見水仙花在那時極受追捧。不過,最出名的素馨盛花期在盛夏七八月,冬季花少,幾乎不在除夕花市之列。
那時沒有電燈,夜幕降臨後,花市內是一片油燈、馬燈,有掛著的,有吊在牌坊柱上的,有放在地上的,遠望星星點點,歲末寒風一吹,整個花市便一片光影亂晃。密密麻麻的人影花影映在古樓古廟古牌坊上,搖曳不定。清代徐澄溥在《歲暮雜詩》中形容「雙門花市走幢幢」,「幢幢」便是燈影搖曳的樣子。那種景色,跟今天花市七彩燈海、火樹銀花的景象實在是大不相同的。
抗戰時期除夕敵機來襲
市民買花期盼平安
「到了花市,那裡燈光燦爛,人山人海。桃花、吊鐘、水仙、蠟梅、菊花、劍蘭、山茶、芍藥,十多條街道的兩旁都擺滿了。人們只能一個挨著一個走。笑語喧聲,非常熱鬧。」著名作家歐陽山《三家巷》這樣描寫1925年花街的情景。
民國時期的廣州花市。(圖片選自《春來南國花如繡:廣州迎春花市》)
1919年,廣州拆城牆,辟馬路,雙門底大街擴寬為永漢路,沿街牌坊、廟宇全部拆去,永漢路除夕花市便成為廣州最早固定的年宵花市。與從前的花市有所不同,年宵花市只限在過年前的幾天擺賣,農歷臘月廿八開市,到除夕子夜結束。隨著迎接大年初一到來的炮仗聲在全城爆響,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亦告結束,此時賣剩的花賤價出售,「想便宜就晚點來」。當時除夕花市的花檔多搭架在馬路兩旁,中間行人「行花街」。無檔花農花販可隨時攜帶花枝入場,站著兜售。除夕花市除了擺賣鮮花以外,還賣陶瓷、酸枝傢具、金魚、玩具、紙花、盆景、年宵品,甚至書籍報刊等,不過頗受青睞的還是古董字畫。當年有名的翰雅齋、紹華軒、三多軒、文緣館等字畫古董店,或在本店加開夜市,或在花市附近設點銷售。
西關槳欄路除夕花市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中心花市。當時的槳欄路藥業雲集、錢莊林立。周邊還有海味業、刺繡、紗綢、百貨業等多個廣州商業系統中的重量級行業,臘月廿八前後,商家把店面裝飾佈置一番,在鋪面或家裡大擺花局,以花比美,除舊迎新。槳欄路花市因此後來居上,人氣超過永漢路花市,年宵花市就擺設在整條槳欄路及與之相連的南端一段呈曲尺型的打銅街(今光復南路)上。
民國時期,除夕花市的花卉品種較清代更多,「凡茉莉、含笑、夜合、鷹爪蘭、珠蘭、白蘭、玫瑰、夜來香等,皆為種植。」(1931年《番禺縣續志》)除夕花市上,桃花、吊鐘、水仙、牡丹、菊花、劍蘭、姜花最為普遍。據當時報刊報道,一株中等桃花可賣數銀元(當時五六元就夠一家人一月的生活費),好的可以賣到二十銀元。花農售出一株桃花,便可維持全家短期生活。若有應時的上佳好花上市,還可以運到香港賣出高價,一年茶飯都可以解決。有的盛枝還掛上大紅紙條,大書「某寶號某先生購下」字樣,以示「名花有主」。抗戰時期,廣州除夕花市仍未停歇。有「老廣州」曾回憶,1938年的除夕,在敵機空襲警報聲中,廣州市民依然仍在淡定地挑選桃花。桃花有闢邪之意,也象徵美好生活。早日驅逐侵略者,重歸平安美好生活,成為那一年廣州市民的期盼。
新中國成立後迎來真正繁華
迎春花市成為廣府名片
「我們發現那裡是花山,也是人海。在鮮花和綠葉堆成的一座座山下,奔流著洶湧的人群,我們走入春天的最深處了。」1962年,頭一回「行花街」的冰心驚嘆廣州花市是花山,也是人海。春深如海的佳節氣氛更令她感動:「我們隨著人流湧去,在溫暖的陽光下,額上、背上都出了汗,我們一面脫下大衣,一面眼望著台上的繽紛燦爛的繁花,身子卻隨著人流轉移。這時一個孩子向我懷裡撞來,他穿著短袖的單衣,赤著腳,一隻手裡舉著一枝雞冠花,另一手牽著一個黃色的大氣球,興衝衝地只顧往前走。他抬頭向我抱歉似的羞澀地微笑了一下,又鑽進人群去了。我回頭望了他一眼——也只能望一眼,後面的人又催湧上來了。雞冠花,多麼平凡的一種花,也許他手裡只帶著一兩分錢吧,但是他已經買到了春天!」
在廣州人心裡,愛花就是愛生活。
眾多名人「行花街」
花城之名由此而來
香街十里一城春,笑語喧聲入彩門。疑是層巒採蜜使,幻成百萬看花人——秦牧
1949年後,廣州花市迎來真正的繁華,原來民間自發的年宵花市逐步變為由政府舉辦的現代型迎春花市。1950年,廣州市政府在西關槳欄路舉辦的花市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除夕花市」,當時僅有幾十檔。1951年,恢復永漢路(現北京路)年宵花市。1953年的花市出現了紅梅、蠟梅、芍藥。
1956年,永漢路花市正式遷至教育路、西湖路,此後沒再變動地點。1958年,槳欄路花市遷到太平路(今人民南路),首次使用「迎春花市」的名字。1958年的除夕花市,年花品種有幾十種,2元就可買一株桃花,2角錢可買一束鮮花。1957年,同福中路新增迎春花市,「行花街」的人多了大批歸國華僑。1957年除夕,熱鬧景象達到高潮。「這一夜,看花的,買花的,摩肩接踵,一直鬧到天亮。幾乎全城的大多數人,像鄉村人家趕集似的都跑來看花了」,人們覺得「舉著一束花、肩著一支吊鐘慢慢走回家去是悠閒享福不過的事」。有感於花市的美不勝收、熱鬧非凡,前來「行花街」的秦牧情不自禁,詠詩一首:「銀夜花街十里長,滿城男女鬢衣香。人潮燈下渾如醉,爭看春穠初上妝!」
1957年1月31日《廣州日報》刊登的花市圖片。(圖片選自《春來南國花如繡:廣州迎春花市》)
1960年在東山公園(後遷往東川路)新增迎春花市,至此,廣州城區形成四大花市:中心花市在教育路、西湖路、惠福東路,人氣最旺,品種最多;西區花市在多寶路、逢源路;東區花市在廟前街東山公園、東較場、東川路間多次遷址;南區花市在濱江路、同福中路一帶(1990年曾遷至江南西路)。
廣州迎春花市的新氣象吸引愛花人士聞訊而來。1961年,外國人在廣州花市拍電影,好些國際友人陶醉在這東方的節日情調中,和中國朋友一起選購著鮮花。20世紀60年代,茅盾、冰心、周瘦鵑、歐陽山等文化名人也來「行花街」。
1961年,外國人在廣州花市拍電影。(圖片選自《春來南國花如繡:廣州迎春花市》)
「老廣」秦牧不止一次在作品中動情地描寫廣州「行花街」的歡樂:「想起這種一日之間廣州忽然變成了一座‘花城’幾乎全城的人都出來深夜賞花的情景,真是感到美妙」,文學大師的妙筆賦予廣州一個響亮的美名——「花城」。
1966年的花市,從臘月廿七一直擺到大年初三,時間之長破了歷屆花市紀錄,「行花街」的人次超過300萬。
1983年越秀花市。(圖片選自《春來南國花如繡:廣州迎春花市》)
11個區都開設花市
廣州迎春花市「出圈」
對「行花街」,廣州人總是熱情滿滿。「老廣」馮先生回憶說,兒時家住長洲島,除夕夜全家匆忙吃了團年飯便趕去坐船來西湖中心花市,儘管單程都要一個多小時仍樂此不疲。晚上11時再坐船回家,把買的花插入大花瓶中,寓意新的一年花開富貴,大吉大利。1997年,馮先生搬到荔灣區,花市就在家門口,全家不緊不慢地吃完團年飯,施施然去「行花街」,有時逛好幾輪,第一輪看中的花,趁零點再去跟花檔主「殺價」。
改革開放後,廣州迎春花市越辦越大。各區開始在本區中心區域最熱鬧的、交通又便利的地段相繼增設除夕花市。黃埔港灣路、芳村陸居路、天河禺東西路等陸續設立花市。進入21世紀,迎春花市被打造成了廣府文化名片,尤其是11個區都開設花市後,市民逛花街更方便了,行花街成為廣州春節最重要的年俗活動。
(圖片選自《春來南國花如繡:廣州迎春花市》)
每當春節的腳步漸進,從越秀到海珠,從荔灣到天河,11區競相出新出巧。臘月廿八至除夕,家家戶戶行花街,花市上搭起古色古香的牌樓,建起花架,各式彩燈裝點,大紅春聯高懸,花農、花企紛紛湧來,十里長街,花棚桔攤綿延不絕,上千種繁花色彩斑斕,繽紛似錦;各種非遺也借台唱戲,粵劇悠揚不止……
2005年天河花市。(圖片選自《春來南國花如繡:廣州迎春花市》)
在全國各地的年俗中,廣州年宵花市恐怕是最「與時俱進」的。拿最負盛名的越秀西湖花市來說,早在2008年,越秀花市便首創「網上花市」;2018年更打造了具有盛唐氣象的「線上虛擬花市」,讓消費者能「穿越」回唐朝體驗花市景象,並跟隨網紅主播實地體驗西湖花市現場新奇事,花市現場參與人數逾140萬人。
廣州迎春花市「出圈」,一路開枝散葉,友鄰如佛山、珠海,香港、澳門等,甚至海外華人聚居的美國、加拿大、新西蘭等地都有迎春花市。「行花街」更成為廣州的「國際代言人」,繼2018年春節廣州首次開啓的海外新春花市「搬」進法國巴黎大皇宮之後,2019年2月3日,廣州迎春花市再度「漂洋過海」,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行花街」,以花市講廣州故事,展現廣州的城市魅力。
「花市讓廣州的精神和物質比翼齊飛。透過花市,人們可以看到廣州人浪漫的精神追求。」漫畫家金城說。
行過花街過大年
廣府年俗別樣情
「行花街」買花,買的是喜慶,送出的是祝福。不過,「花市」不止有花,花市是匯聚搭棚、燈飾、楹聯藝術與地方美食、工藝美術、民間文藝的大舞台,是地方民俗文化的活態展示窗口,也讓更多人瞭解嶺南文化,享受廣式生活。
行花街行大運摩肩接踵的幸福
行花街最大的感受就是擠,但人們大都「擠並快樂著」。著名作家、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原主席曾應楓回憶道:「哎喲喲,這時的花街人擠人,肩挨肩,真是熱鬧得不得了,我們必須得手拉手,才能不走散。弟弟個子還小,什麼都看不見,著急地嚷嚷個不停,父親便將他扛在肩上,‘騎膊馬’的弟弟頓時成了最高的人,臉上笑開了花。再看看周圍,‘騎膊馬’的孩子到處都是,這大概是花街上最動人的景象了。」
住在北京路附近的方阿姨告訴記者:「年年都要去花市擠一擠,行花街行大運。平時十分鐘走過的路,兩小時都逛不完,若能順利靠近感興趣的花檔,還能順利討價還價,把年花扛回家,今年保准走大運!」
2023年越秀西湖花市主牌樓初步亮相。
「行花街」承載著人們對新年的期盼。幾百米長的花街常常要吞吐幾百萬人的「流量」,特別是除夕夜,廣州人相信「行花街轉大運」,擠一點才熱鬧,擠掉晦氣,沾點花香瑞氣,來年會幸福平安。
捧著心愛的年花,走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過年的喜悅充溢心頭。「行花街」的核心在「人」,花市期間,北京路上的人流男女基本對半,其中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達到70%以上,「這是我們的‘基本盤’。」越秀區文廣旅體局副局長何願飛說。
「行花街」在時代的脈動中越來越興旺,人民的生活在花團錦簇中越來越紅火。2019年春節期間,廣州全市設傳統花市11個、花檔2717個,3天共接待中外遊客540萬人次,成交金額1.47億元。
在歡聲笑語的花街里走上一遭,充分體驗喧囂熱鬧的煙火氣息,花市歸來滿屋飄香,才算是真正感受到了春意和吉祥氣息。
花裡乾坤意頭足買的是喜慶和祝福
在廣州人心裡,愛花就是愛生活,「行花街」買花,買的是喜慶,送出的是祝福。「講意頭」更是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小時候每逢春節,父親就在家中擺放盆橘、水仙等年花,喜氣洋洋迎新年。」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曾說,「即便是最困難的年代,我都堅持要買花過年。」
水仙——花開富貴
銀柳——財源廣進
金燦燦的年橘是必買的,寓意來年「大吉大利」;紅艷艷的桃花,象徵大展宏圖(紅桃),單身的人希望能遇到有緣人;吊鐘花意味著「吊起來賣、釣個意中人」;老人喜歡長壽花或萬年青,象徵「健康長壽」「永葆青春」;小夫妻買上一束百合花,取其「心心相印,百年好合」的花語;情侶們相約逛花市,至少也會買上一兩枝玫瑰,寓意愛情忠貞;打一枝銀柳,表示「生命光輝,銀圓滾滾而來」;捧一株葉色翠綠的發財樹抑或苞片鮮紅的紅星鳳梨,期待新年「發財富貴」「紅運當頭」;選購水仙花、劍蘭、杜鵑花等,則是把萬紫千紅帶回家中,寓意一年花開富貴,萬紫千紅。
桃花——大展宏圖
年年歲歲花相似,但廣州花市的年花卻不斷推陳出新,市民逛花街有了更多的選擇:20世紀80年代後,荷蘭鬱金香、俄羅斯玫瑰、日本大花蕙蘭和海棠、南非「五代同堂」等紛紛湧進廣州迎春花市。本地花卉研究中心、花農對進口花卉品種進行改良,以前2000多元的大花蕙蘭,國產的只要500多元。山東的牡丹、東北的君子蘭、雲南的山茶、江西的金邊瑞香也輪番吸引了市民的眼球。「花海裡,幾多五湖的花;人潮中,幾多四海的人。」每年「行花街」的楊女士說:「全世界最好看的花卉,如今廣州都有!」
盆橘——大吉大利
花的好意頭還配合著好形狀,蝴蝶蘭被設計成「聚寶盆」形狀,富貴竹彎成螺旋形,意味著轉來好運;問金橘不說「個」而求「雙」,取「吉事成雙」之意,評桃花要說「瓣」,多瓣桃花寓意藏財;誇花不是簡單地稱「靚」,而是一個勁地說:「旺」。「3」「8」「9」、與粵語「生」「發」「久」諧音,寓意生生猛猛、發財大利、長長久久。檔主和買花客用這些吉祥的數字,笑嘻嘻地討價還價,彼此祝福。
蘭花——謙謙君子
百合——百事合意
牌樓「面孔」年年新「行花街」熱情代代傳
「行花街」見證了廣府人的成長軌跡:兒時,穿上新衣新鞋,跟隨父母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辭舊迎新,甚至可以神氣地坐在父親肩頭,各種有趣的玩意盡收眼底;隨著一年年時光飛逝,長大成人和同學朋友結伴「行花街」,待昔日騎著「膊馬」東張西望的孩子自己也當上了父親,將下一代扛上肩的時候,沒准會想起自己小時候逛花街的溫馨。親情的溫暖,就這樣一代代傳遞下去。
一家大小「行花街」,例牌要在花市牌樓前來張全家福。如果從空中俯瞰「花街」,人潮湧動,蜿蜒若龍,高大雄偉的牌樓流光溢彩,是迎春花市的壓軸節目。
花市牌樓源自牌坊,分主牌樓(花街入口)和副牌樓。每年除夕夜,牌樓前聚滿了拍照的市民,場面熱鬧無比。也難怪市民如此追捧花市牌樓,作為迎春花市的「重頭戲」,上世紀50年代至今,廣州各地迎春花市牌樓每年都會變換「新面孔」,從樸素到華麗,緊跟時代脈搏,濃縮了深刻別緻的民俗意蘊、豐富多彩的地域風情,漸漸成為和諧盛世的生動注腳。
通常情況下,各花市會在農歷新年的前10天開始搭建牌樓和售花棚架。一旦看到牌樓開始搭建,人們便意識到春節臨近,是時候置辦年貨,為除夕做準備了。待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流光溢彩,繽紛璀璨,濃郁的喜氣瀰漫開來,人們就能感受到濃濃的年味。穿過牌樓,踏入花的海洋,一場溫馨喜慶的狂歡盛事正式開始,心中的歡樂恣肆飄揚,無比美妙。
嘆美食聽粵劇賞嶺南民俗「行花街」享受廣式生活
「‘行花街’里蘊含廣州人的一種‘地緣情結’」,全程參與了「行花街」申報國家級非遺的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陳忠烈說,「‘花市’是一種市場行為、買賣行為,而‘逛花市’才是全民參與的、具有地方民俗特徵的活動,是文化空間。」
「花市」不止有花;「行花街」之意也不獨在花。花市是匯聚搭棚、燈飾、楹聯藝術與地方美食、工藝美術、民間文藝的大舞台,是地方民俗文化的活態展示窗口,也讓更多人瞭解嶺南文化,享受廣式生活。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行花街」,「西湖花市人流量一天四五十萬,八成是年輕人」。花城傳統民俗被傳承了下來,併發揚光大。
「每逢春節臨近,看見四鄉花農在街頭巷尾擺開攤子,把社區霎時舞弄得花團錦簇,春意盎然,心裡總是熱乎乎的,彷彿人也一下子變年輕了。廣州的花市就是這樣令人開心,令人陶醉,我真想不出,在世界上還有比花市迎春更美更妙的方式。」著名詩人劉斯翰說。
從舊時行花街的「遊人如蟻」到今日的全民嘉年華,歷經歲月,行花街的廣州人的心境始終未變——就是在爛漫花景中,品味生活,憧憬未來。
明天就是農歷臘月廿八,全市11區迎春花市全部開鑼,行花街嘍!
三言兩語說「行花街」
「行花街」,即逛迎春花市,是廣府地區春節前夕規模最大的一項傳統民俗。多指每年農歷臘月廿八至除夕夜之間的辭舊迎新、祈福賀歲活動。
廣州的常年性花市萌芽於唐朝,成形於明清。一年一度的除夕花市從常年性花市演化而來,肇跡於晚清,定型於20世紀20年代,市民穿上漂亮衣服,到花市上賞花買花,迎接新年來臨,謂之「行花街」,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命名為「迎春花市」。「行花街」成為最具特色的廣府年俗。2021年,廣州「春節(行花街)」成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州過年花城看花」成了城市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