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伍】貴州侗族大歌

發佈日期:2020 年 07 月 30 日 13:58
  • 分享至:

  1444.png


貴州侗族大歌,流行於貴州省黔東南地區的黎平縣、從江縣、榕江縣等侗族聚居區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的傳統音樂。 

貴州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宋代時,貴州侗族大歌已經發展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明代,貴州侗族大歌已經在侗族部分地區盛行了。貴州侗族大歌的發展與其鼓樓的居住形式,好客的風俗習慣,以及侗族語言有著分不開的聯繫。貴州侗族大歌結構嚴密而精美,歌詞押韻,曲調優美,歌詞多採用比興手法,意蘊深刻。 

2009年,侗族大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貴州侗族大歌在侗語中俗稱「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一種「眾低獨高」的音樂,侗族大歌結構十分複雜,演唱方式極為獨特,至少包含兩個以上聲部,非三人以上不能演唱,只能由歌班演唱,歌手必須經過挑選並從小進行嚴格的訓練。侗族大歌無論是音律結構、演唱技藝、演唱方式和演唱場合均與一般民間歌曲不同,它是一領眾和,分高低音多聲部諧唱的合唱種類,屬於民間支聲複調音樂歌曲,這在中外民間音樂中都極為罕見,被譽為中華民族民間支聲複調音樂的「活化石」。

貴州侗族大歌的結構一般由「果(組)」、「枚(首)」、「僧(段)」、「角(句)」來構成;大歌的演唱場合是比較講究的,除平時訓練外,大歌在重大節日、集體交往或接待遠方尊貴的客人時才能在侗族村寨的標誌性建築鼓樓裡演唱,所以侗族大歌又被稱為「鼓樓大歌」。

貴州侗族大歌以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鮮明特點被譽為國際民間藝苑中不可多得的璀璨明珠,模擬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編創的一大特色,是產生聲音大歌的自源。它的主要內容是歌唱自然、勞動、愛情以及人間友誼,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和諧。

侗族人民視歌為寶,認為歌就是知識,就是文化,誰掌握的歌多,誰就是有知識的人。在侗族地區,歌師是被社會所公認的最有知識、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侗族大歌作為侗歌中最精華的組成部分,它的演唱內容、表現形式去,無不與侗人的習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是對侗族歷史的真實記錄,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現。

侗族人民素有「歌養心、飯養身」之說,由於以前沒有自己的文字,侗族許多優秀的文化、生活習俗、社交禮儀等都靠優美的歌聲代代相傳。侗族大歌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藝術形式,對於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傳承和凝聚都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體現。


截圖 2020-07-30 13.59.45.png



   編輯:Khai



瀏覽次數:5804


蓮花時報


199a10e12f43ff00eee98a755967c50.jpg

同創集團-小.jpg

茅台.jpg

超然-小.jpg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