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懷舊之名,走遍澳門 (系列一)

發佈日期:2020 年 07 月 22 日 14:13
  • 分享至:


0-165.jpeg

版權所有:品牌澳門雜誌社


系列一:行老街,感受舊年歲月

從Facebook上由一個名為「老餅話當年」澳門老照片攝影組群發出的一張議事廳前地的豎立的一尊銅像的老照片,而引發了大家對於昔日澳門的無限感慨。隨後「老餅們」又紛紛曬出80,90年代一系列的澳門老照片,甚至更早之前的濠江風貌,勾起了不止一代人的集體回憶。彈指間,從1999年澳門回歸到今天,整整15年,城市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今天的澳門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城市呢?老街配合城市規劃被翻新,那些老行當、老鋪相繼轉行,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而都說澳門人懷舊,一條老街上,依然還有些堅持留下來的老鋪,為的只是一份街坊的人情味和回憶,而青年一代的創新思維在秉承傳統的同時,又是其傳承注入新的活力。我想一個城市的特質並不在建築的奢華靚麗,那些視覺上的漂亮只能屬於一個時代的縮影,而聽覺上的安靜、心態上的平和,則是能夠最真實的保留一座城市的人文氣息。走在澳門的老街上,感受著一個新舊交織的澳門,這裡便會有你心中的答案。


0-166.jpeg

新舊交織的「河邊新街」

如果你想了解一個繁華背後古樸的澳門,那個還是小漁村時代的澳門,那個在城市化進程加劇的今天还保留昔日光景的地方,有騎樓,有魚欄、海產店,以及維修漁船的材料和工具商店等等一切與漁業相關的店鋪。那恐怕也只有在河邊新街了。

0-167.jpeg

0-168.jpeg


當年澳門還是一個小漁村的時候,那是一個漁業鼎盛的時代,靠著媽閣廟的內港碼頭一帶無疑是澳門半島最熱鬧的地方。

0-169.jpeg

而河邊新街(Rua do Almirante Sérgio) 便是靠著內港碼頭,見證澳門漁業由盛轉衰。

0-170.jpeg

這條不足一公里的馬路,事實上則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進行的內港填海工程填築而成,其中文街名由此而來。而它的葡文街名則來自1868年〜1872年第87任澳門總督,海軍上將蘇沙(António Sérgio de Sousa)之名。

0-171.jpeg

此後由於繼續填海,河邊新街已不在河邊,而隨著澳門半島漁業日益衰退,街道的面貌也已發生很大變化。

當那一家家由右到左刻著某某記的老鋪,無奈地拉上卷簾門,貼著“榮休結業,有緣再見”的字條,沉湎在對于懷舊無奈的感情中,感歎一個時代的謝幕。然而在這條街上,有一處地方,卻還保留著與海洋、漁業息息相關的一間學校,那就是澳門航海學校。

0-172.jpeg

航海學校:

早在1790年,當時的市政廳被委托負責考核那些職領航員的資格和能力,澳門便開始了有組織的海事教學活動。最初,為這些考核而設的教學活動都是私立形式。直到1814年“澳門市皇家領航員學校”的誕生,並與次年開辦了第一個課程。隨後於1862、1906年開設過同類的學校,最後到了1980年才設立了現今的航海學校。

0-173.jpeg

那這座海藍色的那航海學校究竟有什麼?它又是教什麼的呢?事實上呢,在一般的硬件上,它與普通的學校一樣。在這棟航海學校里有著七間配備有電視機、錄影機和投影機的課室,共有180座位;一座能容納80人的禮堂,並設有視聽器材和同步翻譯設備;圖書館,除藏有大量書刊外。不同的是,它有模擬駕駛室,其輔助教學設備有:雷達、無線電通訊器材、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教學用的潛水器材、救生筏和救生艇等。學校開辦各種課程主要是為了滿足本地海事活動的要求,譬如水上運動員預備課程就是針對那些船長水手以及業餘潛水員的,另一方面航海學校致力於加強海事科學方面的研究,以及向大眾普及海務和海事活動的基本知識和技術。

0-174.jpeg

今天的航海學校依然可以使用設於路環海事及水務局分站的消防實習場,從而進行消防實習課。對於航海和技術學科的實習課,則可使用政府船塢和海事及水務局的設備,和海事及水務局船隊的船舶。


地址:澳門河邊新街(媽閣廟前地)

交通:搭乘3A、5、10、10A、11、26、MT4


0-175.jpeg

走出航海學校,隔著馬路,迎面的一棟草綠色的舊式建築,似乎是為這條懷舊老街,注入一股新的活力,它不是翻新過的與漁業相關的商鋪,也不是新開的咖啡館或是食肆,這座緊挨著世遺建築媽閣廟小店卻是一所藝廊,推門進入這家藝廊的時候,耳邊飄過的是那鬆懶的民謠,以及那屋子內散發的淡淡的清香,讓人仿佛置身在北京798或是上海M20那樣的創意園,但它卻開在了這條老街上,屹立在繁雜的城市喧囂之中,與它相隔的街坊看似前後不搭,卻能讓人在走過之餘眼前一亮,忍不住推門而進,一探究竟。  

0-176.jpeg

SIGNUM號生活藝廊

這家集創意、設計和舒適於一身的家品生活概念店,印刻在河邊新街285號,殊不知,如今它可謂是澳門家居設計新風尚的標誌。創辦人早前是從事室內設計,而之所以選擇在香火繚繞的媽閣附近開店,除了店主鐘情舊式建築,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該店鋪為早年家中的貨倉,與其荒廢,不如重新加以利用。把設計的理念融入生活中,於是在2011年10月,285號生活藝廊便誕生了。Signum一詞是拉丁語,意為設計、符號、標誌。「285號生活藝廊」搜羅了各式國外家居生活精品和創意禮品,以及匯集了世界頂級設計師家居設計系列作品,創辦人希望透過設計師的家品設計向顧客表達“設計融于生活”的理念。除此之外, 「285號生活藝廊」也為本地藝術家提供展示作品的場地,據了解,這裡的展覽每季度會更新一次,從而也讓更多本地居民及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對澳門藝術創作有更深的認知。

0-177.jpeg

近年來,政府在致力於作為世遺的歷史城區保護工作之餘,想方設法活化舊區,另一方面又是大力推廣發展文創產業。那麼SIGNUM號生活藝廊無疑是藉著這股東風,孕育而生,同時也為這條老街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地址:澳門河邊新街285號 RUA DO ALM SERGIO, 285, R/C Macao, China

交通:搭乘3A、5、10、10A、11、26、MT4

營業時間:12:00 - 20:00


如果說河邊新街是城市變遷新舊交織的融合體,那麼亞婆井街則是原汁原味的保留著地道的澳門特色——中西交融的風格。

0-178.jpeg

中西融合的「亞婆井街」

“這裡才是最具有澳門風情的地方。”一次在和當地朋友散步經過亞婆井街時,朋友由衷的一句感慨。相比人山人海的大三巴與議事廳前地,人們掏出相機,匆匆留下到此一遊的倩影后,便不再有心情去把味所謂的中西融合的澳門風情了。而同樣是作為澳門世遺的歷史城區中的一部分,這裡遠離喧囂,走下石梯,一段下坡小路,似乎和澳門其他的中式風格的民居小巷並無差別。

0-179.jpeg

然而,當你走到亞婆井街的街尾時,眼前頓時開朗,一個充滿了濃郁的南歐風情的小廣場,回頭望去,兩三層高的葡萄牙民居式的小屋順山勢而建,我們在百年老榕樹下坐下,打量著四周,那色彩繽紛的房子,乳白色的外墻,有的則是粉黃色的墻面,襯托著墨綠色的百葉窗,加上粉紅瓦坡的屋頂,讓人仿佛置身于歐洲小鎮。眼前,背對著奶黃色的葡式小樓,有一對新人在拍婚紗照,而新娘一襲紅色中式禮服顯得尤為顯眼。

0-180.jpeg

沿著亞婆井街遠遠地望去,一對老夫婦手牽手,那種幸福的甜蜜用“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來描述是再恰當不過的了。有趣的是,而與之相對的則是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鄭觀應的大宅,巧妙的展現了中西兩種文化的完美融合。據說這幾棟葡式公寓式住宅,差不多都有超過100年的歷史。

0-181.jpeg

0-182.jpeg

午後的陽光,透過疏密不均的榕樹葉,灑在黑白波紋的地磚上,微風徐徐,樹蔭婆娑,感受這般如同南歐小鎮般的澳門情調。

0-183.jpeg

聽朋友娓娓道來的有關亞婆井的故事:原來這裡最早的葡萄牙人居住區,當年葡萄牙人來到澳門后,依水而居,而停泊在媽閣灣的船隻也需要汲取淡水。

0-184.jpeg

於是,他們來到了亞婆井,看到這裡甘洌的泉水汩汩而出,便圍繞井旁,建屋居住,這一住便是數百年。而亞婆井這個名字,則是葡文中「山泉」的意思。即使在今天,仍是主要的土生葡人居住地,這裡也是澳門土生葡人的人文發源地之一,可稱得上是葡人的風水寶地,許多土生葡人在這裏出生、生活,可謂“藏龍臥虎,英雄輩出”。

0-185.jpeg

澳門葡人民謠所唱得:「喝了亞婆井水,忘不掉澳門;要麼在澳門成家,要麼遠別重來。」短短的兩句話,透露出這裡的葡人對亞婆井所抱有的深厚的感情。


地點:風順堂區亞婆井街

交通:搭乘10A、18、21、21A、28B


同樣是保留著澳門特色,河邊新街是隨著澳門曾經的支柱產業沒落而發生著變化,而今天我們還能在這條老街上依稀見到昔日老澳門的痕跡已經是實屬不易了,從那些留下了的老鋪來看,從中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澳門人對於傳統,對於文化的傳承的一種執著。

0-186.jpeg

另一方面,亞婆井街,由於挨著作為世遺保護的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能夠完整的將亞婆井這一片的建築群保留下來離不開相關的文化遺產保護法的支持,每一處建築,每一區都被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去修復和保育。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當地的朋友看來,亞婆井街與亞婆井前地這一區,在澳門城市化規劃的不斷更迭中,在作為旅遊城市,旅客人數逐年遞增的今天看來,她仍然可以保持昔日的那份屬於澳門特色的優雅,展現在世人面前。



瀏覽次數:2801


蓮花時報


199a10e12f43ff00eee98a755967c50.jpg

同創集團-小.jpg

茅台.jpg

超然-小.jpg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