銣原子鐘研製團隊:讓北斗衛星的“心臟”300萬年差一秒

發佈日期:2020 年 08 月 03 日 17:08
  • 分享至:

 7月31日,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宣佈建成開通。從1983年“雙星定位”理論提出,到2020年完成全球組網;從單星研發到多星並舉,從艱難追趕到昂首超越,一代代航天人接續奮鬥,讓中國的北斗終成世界的北斗。北斗的研製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今天我們的節目將為您講述。

  作為北斗衛星的“心臟”——銣原子鐘,它的每一次跳動都直接決定著北斗衛星定位、測速和授時功能的精度。從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到不斷設計研發更高精度、更強能力的國產原子鐘,研製團隊付出了數十年的努力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自我超越的發展之路。我們來看看北斗“心臟”研製背後的故事。

  眼前的這個看著並不起眼的金屬盒子就是北斗衛星的“心臟”——銣原子鐘。已經79歲的雷文琦是我國第一代銣鐘研製帶頭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開始了對銣鐘的研究,卻只停留在理論和地面研究階段。直到“要建設中國人自己的導航系統”這個目標出現,研製團隊意識到銣鐘這顆導航衛星的“心臟”必須由中國人獨立自主完成。

18211852489984527095.jpg


  擺在雷文琦和團隊面前的是從無到有,從紙上的理論到可以上天的產品之間巨大的跨越。

  “不想受制於人”,這是整個北斗工程最核心的精神。即便要面對簡陋的條件,技術的封鎖,甚至科研設備也少之又少。但是他們知道,中國的北斗只有自主創新一條路。

  2006年,我國第一台星載銣鐘產品一飛沖天,搭載驗證取得成功。團隊來不及慶祝,就投入到了北斗二號首發星的研製任務中,而那時,屬於他們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由於我國的北斗和歐洲的伽利略系統屬於同步開展建設,根據國際電聯的規定,用於衛星導航的頻率資源採取先到先得的方式。也就是說如果不能在約定時間發射衛星,申請的頻率資源就將作廢。

  而此時,留給北斗二號首發星的時間只有不到一年。

574506900675150847.jpg


  經歷了沒白天沒黑夜的8個月,2007年4月14日,首顆北斗導航衛星終於豎立在了發射塔架上,此時距離我國申請的頻率有效期只有3天的時間。而對於銣鐘研製團隊來說,只有衛星順利升空並且傳回了導航信號,才算真正成功。

  北斗二號首發星的成功,拉開了銣鍾國產化的序幕。2012年,在北斗二號後期發射的衛星中,改變了以往的國產化銣鐘為主鐘、進口銣鐘為備份的模式,國產化銣鍾正式全面取代進口銣鐘。精度提高到了每300萬年才會差一秒。

  同時,為了追上北斗衛星的高密度發射,團隊不斷優化研製流程。如今的星載銣鐘的批產能力已經達到了每年50台左右。為北斗導航工程鑄造了一顆最強中國“心”。


編輯:Khai

來源:中新網



瀏覽次數:1342


蓮花時報


199a10e12f43ff00eee98a755967c50.jpg

同創集團-小.jpg

茅台.jpg

超然-小.jpg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