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廣州·粵韻|廣州自古出良藥 濟世留芳逾千年

發佈日期:2023 年 04 月 13 日 09:35
  • 分享至:


廣州人自古與中藥材有緣,廣東「三寶」——陳皮、老姜、禾稈草一向名聞遐邇。其中,陳皮可泡茶,有健脾開胃、燥濕化痰之效;亦可用於烹制菜餚,雖非主要食材,卻能令菜餚回味無窮,尤得人們喜愛。

陳皮還是一味上好的中藥材,舊時廣州坊間有「一兩陳皮一兩金,百年陳皮勝黃金」的說法。其實,廣州人從小到大對中藥材都情有獨鍾,一碗糖水、一煲靚湯、一杯涼茶都離不開中藥材。廣州也出良藥,陳李濟、潘高壽、敬修堂、星群等中華老字號出品了追風蘇和丸、川貝枇杷露、萬花油等不計其數的嶺南好藥,承載了廣州中醫藥文化的守正與創新。二十一世紀以來,廣州中醫藥又在疫情防治以及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惠及更多民眾,廣州「濟世」文化由此長盛不衰。


昔日陳李濟制藥工具——碾船(受訪者供圖)


歷史與淵源

明治病之術者,杜未生之疾。 ——晉·葛洪《抱樸子》

廣州人自古對中藥材情有獨鍾

4月8日一大早,來自新疆的張先生離開酒店,簡單地吃了早餐,就走進了清平路中藥材市場。接下來,他要在這裡度過大半天:尋藥問價,與檔主攀談,找市場管理方瞭解情況……「都說廣州藥材市場很旺,我這次是專門來看看,能不能開一個檔口,把新疆的好藥材也拿到這裡來賣。」張先生告訴記者,雖然還未最終決定,但他非常看重這裡的市場氛圍。

清平中藥材市場位於荔灣清平路和梯雲路十字交匯處,是國內開辦最早的專業中藥材批發市場之一,也是全國唯一一家建在大都市中心區域的中藥材市場,被認為是廣州中醫藥文化長盛不衰及廣州人對中藥材情有獨鍾的參照。

在廣州,中醫藥早已滲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廣州白雲山潘高壽藥業總工程師盧其福說,廣州地處嶺南,陽光充足,雨水充沛,有利於各種中藥材生長。加上氣候濕熱,人們容易上火、咳嗽,故而較早認識和利用中藥;而歷史上中原文化南下和外國文化傳入,給廣州醫藥發展帶來了很大便利。「更重要的是,廣州人不拒新事物,善於將其為我所用。可以說,廣州中醫藥文化很悠久。」盧其福說。


清平中藥材專業市場,喜歡煲湯的年輕人都愛來這裡「淘寶」。


兩千多年前的「長生不老藥」

廣州醫藥文化歷史有多悠久?相傳,秦末方士鄭安期雲遊南粵,在白雲山採藥救民,失足墜崖,駕鶴而去。後人為紀念他,在白雲山修建「鄭仙祠」。

不過,根據《廣州市志》的記載,最早的物證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西漢南越王時期。廣州解放北中國大酒店旁,依象山而建的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格外醒目。在博物館展廳,一位遊客被櫥窗里的一堆五彩礦物所吸引,其中有紫水晶、硫黃、雄黃、褚石,還有綠松石。這位遊客足足凝視了一分鐘,目光移開時,還發出「太不可思議了」的感嘆。這堆五彩礦石是1983年考古學家在發掘南越王墓時發現的。據專家分析,這就是當年南越王用來追求長生不老的五色藥石。一同展示的還有很多裝藥的陶罐和藥物殘餘,由於存放時間過長,大部分藥物已無法辨認,唯有羚羊角一藥的形狀依稀可辨。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劉小斌在《嶺南醫學史》中說,這些考古發現可以證實廣州醫藥的歷史至少已有兩千年之久。


南越王博物館內的五色藥石 (南越王博物館供圖)


兩漢時期,以《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和《傷寒雜病論》四大經典為標誌的中原傳統醫學體系逐步形成。這些醫學經典雖然沒有立即傳播到嶺南,但嶺南的藥材已為人們所認識。比如,嶺南薏苡仁就曾被引種到當時的京都。東漢年間,在中原為官的廣州人楊孚寫了一本《異物志》,記載了不少嶺南藥用動植物,其記載的橘皮即為今天的陳皮。

三元宮內「鮑姑井」承載東晉醫學家行醫救人記憶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戰亂不斷,大量人口南遷,促進廣州中醫藥文化繁榮發展,並出現醫學專著。其中,影響力最大的當屬葛洪。葛洪何許人也?他是晉代著名醫學家,光熙元年(306年)曾到廣州,結識了痴迷煉丹術的南海郡太守鮑靚。鮑靚將自己的女兒鮑姑許配給他,葛洪夫妻就在廣州行醫救人。鮑姑醫術精湛,尤其擅長用灸法。以當地盛產的藥材進行灸治,療效顯著。清代仇池石在《羊城古鈔》中描述說:「每贅疣,灸之一炷,當即愈」。至今,三元宮內仍存有「鮑姑井」「鮑姑殿」,見證了這對神仙眷侶曾經有過的傳奇善舉。

葛洪後來隱居嶺南,著書立說,為中國留下第一部臨床急救手冊——《肘後備急方》,書中記載了109個針灸醫方。晉代嶺南中醫藥的快速發展,為嶺南中醫藥甚至中華中藥文化都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短短15個字,不僅是世界上青蒿治瘧疾的最早記錄,也為當代屠呦呦發現青蒿素提供了靈感。

廣州民間流傳,到了唐代,一位叫何泰的廣州增城人開了藥材鋪。其女何秀姑耳濡目染,也擅長醫藥,常常替人治病、濟世救人,被人們尊稱為「仙姑」,列入「八仙」,美好傳說世代相傳。


以上人物插畫展示了傳統中藥炮製技法。(受訪者供圖)


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又被稱為「香藥之路」

從晉至初唐,廣州人對中藥的認識和應用還局限於中原醫藥原有體系,集中於本地藥材。自大唐盛世後,廣州崛起為世界性港口,1.4萬公里的「廣州通海夷道」從廣州出發,經南海直抵西亞。中國進口的商品,除寶石、犀角、珍珠外,還有一大類是香藥,其中蘇合香、乳香、沈香等尤為突出。因此,唐宋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又稱「香藥之路」。

當時,廣州的香藥貿易有多興盛?唐天寶八年(749年),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回國途經廣州時,曾記下他親眼看見的情景:「江中有婆羅、婆斯崑崙等舶,不計其數,並載香藥、珍寶,積載如山。」唐穆宗時,波斯大商人李蘇沙販運到中國的海外珍貴藥材沈香,多得可以造一座亭子。

宋代,朝廷還設專員經水路將從廣州進口的香料運到京城。北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全國有3個口岸向外商收購乳香,廣州一處就購得34.87萬斤,佔全國乳香總進口量的98%。

大量藥材貿易不僅為廣州帶來巨額經濟財富,更讓廣州人較早地接觸到外國醫藥,大大地豐富了廣州醫藥文化底蘊,為明清時期一批名廠名藥的誕生和崛起積澱了肥沃的土壤。


靈芝種植基地,朵朵靈芝姿態秀美。


崛起與興盛

火兼文武調元手,藥辨君臣濟世心。——陳李濟中藥博物館所懸對聯

「打銅街被稱為藥街,那裡有很多藥鋪……」 1844年,一位叫伊凡的法國人在其回憶錄中寫道。從伊凡的回憶中,可窺見當年廣州醫藥的興盛:藥鋪多過米鋪。

得益於前期積澱,從明清到20世紀初,廣州中醫藥文化崛起,名醫輩出,店鋪林立,成行成市。陳李濟、潘高壽、敬修堂等至今熠熠生輝的中華老字號中藥廠都誕生在這一時期,並造出追風蘇香丸、川貝枇杷膏等一大批廣州良藥,體現了廣州人同心濟世、救人於危的人文精神傳承。

北有同仁堂南有陳李濟廣州「好藥」譽滿天下

眾多中華老字號見證仁心良藥

廣州自古是一座有溫度的城市,懸壺濟世的感人事跡在歷朝歷代不斷湧現,宋代廣州壽安院是國內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慈善醫院。明清時期,眾多藥鋪在成立時就將濟世救人的情懷寄寓於店鋪名字中,成就了屹立不倒的傳奇,也形成廣州中醫藥文化獨特而深刻的內涵。

陳李濟423年前誕生於北京路

「濟世」理念最初就種在基因中

400多年前,人文薈萃、書香四溢的北京路誕生了「南藥宗師」陳李濟。相傳,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歲末一日,商人陳體全在外收得貨款,從水路折返廣州,匆忙中不慎將巨額貨款遺落在船上,被同船的李昇佐拾獲,李昇佐在碼頭整日等候,終將貨款悉數歸還失主。陳體全拿出一半銀兩當作謝禮,李昇佐堅決不收。當得知李昇佐開了一間藥鋪時,陳體全決定拿出遺金半數,投給這間藥鋪,以濟世安民。兩人隨即簽下「本錢各出,利益均沾;同心濟世,長髮其祥」的合伙文書,取店名時在陳李兩姓中各取一字,「陳李濟」橫空出世。創業之初,陳李濟就立下規矩,凡路過陳李濟門市者,一旦忽然暈倒或受傷,陳李濟人必施藥相救;陳李濟又在人行道設茶缸,免費向路人供應茶水,此舉一時傳為佳話。


陳李濟北京路舊址


潘高壽熬涼茶贈工人解暑

熱心濟世在坊間傳為美談

無獨有偶,另一家中華老字號潘高壽也將「積功累德、濟人濟世」的初衷鐫刻在店鋪名中。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廣東開平人潘百世、潘應世兄弟在緊鄰北京路的高第街開藥鋪,店號「長春洞」。潘氏家族世代行醫,潘百世祖父的醫館中堂有一副「懸壺早備君臣藥,濟世常存父母心」的對聯。廣州長春洞藥鋪開業後,潘百世重書對聯,懸掛於居室中堂兩側,時刻警醒自己。

當時,一到盛夏,潘氏兄弟便熬制涼茶,免費送給工人以解暑,街坊和路人也可免費飲用。20世紀20年代,潘百世之子潘郁生掌管長春洞。在一次宴席上,有人揮毫賦詩:「潘家世伯乃考英,高德重望人皆敬,壽享天年瑤池往,好似蒼穹日月星」。潘郁生從中悟出了「潘高壽好」的四字,便在「長春洞」名字後綴上「潘高壽」三個字以緬懷其先人「積功累德、濟人濟世」之精神,今天「積功累德、濟人濟世」八字依然懸掛在廣州潘高壽藥廠的辦公樓上。

敬修堂、王老吉等廣州中華老字號也都將濟世之念奉為圭臬。比如創建於清道光年間的王老吉,曾熬制涼茶幫助鄉親解除病痛之苦,創始人王澤邦也被尊稱為「嶺南藥俠」。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五代時期吳越國國王錢鏐的後人錢澍田在廣州城外太平橋腳開了一家醫館,取名敬修堂,意為要實現濟世抱負,就必須走醫精藥良之道。巧的是,陳李濟博物館內也有一副百年楹聯,上書「火兼文武調元手,藥辨君臣濟世心」。因此,明清至20世紀初,廣州誕生了一系列「王牌」良藥。

廣州良藥治好清帝吐瀉

百年陳皮被欽點為貢品

陳李濟中藥博物館內,泛黃的《良藥集》中有追風蘇合丸記載。「追風蘇合丸」是在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配方基礎上添加廣藿香等創制而成。據《廣州市志》記載,清同治帝曾染風寒,腹痛吐瀉不止,服用了很多御藥都不見效,後嘗試服用廣州陳李濟的「追風蘇合丸」,竟然很快痊癒。於是御筆親書「杏和堂」敕賜,並欽定陳李濟舊陳皮為貢品。從此,廣州陳李濟名動京城,「北有同仁堂,南有陳李濟」的佳話不脛而走。



陳李濟百年陳皮

被欽定為貢品的「舊陳皮」就是著名的陳李濟百年陳皮,清末達官貴人都以擁有陳李濟陳皮為榮耀。今天在陳李濟中藥博物館二樓展櫃中還能看到百年陳皮的真容。「雖然看上去同其他陳皮顏色相差不大,卻是我們的鎮館之寶。」現場工作人員稱。

廣東有「三件寶」——陳皮、老姜、禾稈草。中醫藥學認為,陳皮是具有理氣健脾等功效的一味和藥,存放越久價值越高。陳李濟百年陳皮原產地在廣東新會。這裡獨特的「濕盆地」地形和氣候令生長於此的茶枝柑貴為上品。每年小雪節氣後、冬至前,陳李濟便派人去新會,採摘茶枝柑,去肉存皮,就地曬乾,然後用草席袋包好,每袋標明年份,運回廣州放入木樓倉儲。樓底恰好有數口用來煉蜜的煮鍋。樓下煉蜜,芳香蒸汽長年累月浸潤樓上陳皮,就此形成獨特的廣陳皮,特別是放在最裡面的陳皮,香氣持久、久煮不爛,百年而無蟲霉之變。用這樣的陳皮入藥,功效奇著。因此,陳李濟百年陳皮有「一兩陳皮一兩金,百年陳皮勝黃金」的說法。

除入藥和進貢外,陳李濟百年陳皮並不對外售賣,唯有一次例外。20世紀初廣州城遭遇水災,陳李濟舉行義賣賑災,百年陳皮的售價與黃金等同。若能得到幾片百年陳皮,即被視作幸事。20世紀50年代,陳李濟將百年陳皮贈予宋慶齡、何香凝,贏得「陳皮之珍寶」的稱贊。1985年,陳李濟又將百年陳皮當重禮贈給霍英東,霍英東激動地說:「比黃金要珍貴。」由於煉蜜技術升級等因素,如今陳皮製作過程大大優化,這種傳統炮製工藝已成為博物館一景。

蠟丸工藝成為一大創舉

聯合國專門來拍紀錄片

說起廣州對中藥傳播的貢獻,不得不提蠟殼藥丸。嶺南氣候潮濕,傳統成藥易霉變,芳香藥物易揮發,保質期短,古時有「南藥不過長江」的說法,更別提南藥走出國門。最終,在清康熙年間,廣州陳李濟首創蠟殼藥丸工藝,解決了這一難題。陳李濟用蜂蠟、木蠟等材料混合製作成球形蠟殼,然後將藥丸裹在其中,再用蠟密封,能久存而不變質。蠟殼藥丸工藝共有煮蠟、串圓子、蘸蠟、入丸、封口等8道工序。起初蠟殼僅用於少數貴重丸劑,如蘇合香丸、烏雞白鳳丸、牛黃清心丸等,後來普通藥丸也用蠟殼包裹。

蠟丸工藝的出現,使南藥得以走出國門。日本橫濱中華會館所藏、成書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的《選錄驗方新編》有這樣一段記載:「有數歲幼兒,偶患驚風,頭足往後扯成彎曲,謂之角弓反張,叫喚難聞,百藥無效,後服活絡丸一顆即安睡,再服數顆脫然痊癒,神效無比。此丸以廣東省城大南門陳李濟店為真。」

蠟殼藥丸能保存多久?抗戰時期,陳李濟工人不想讓蠟殼藥丸落於日本人之手,在逃難時把藥丸扔到水井里。抗戰勝利後,工人們從井里把藥丸撈起來,打開一看,發現藥丸完好無損,其製作之精良令人嘆為觀止。自陳李濟之後,北京、上海、杭州的藥鋪紛紛效仿。20世紀8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門將陳李濟蠟丸工藝拍成紀錄片,向世界推廣。

守正與創新

20世紀50年代,廣州剛剛解放,百業待興,因戰火而一落千丈的廣州醫藥業也得以重生,曾經外遷的藥廠陸續遷回,新的藥廠不斷出現,原有的114家老牌中成藥廠藥社也按劑型相近等原則,組成11家現代藥廠,走上一條「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新路子,出品更多的廣州良藥,傳承廣州中醫藥文脈。

時尚中藥引國潮 百年老店也風流

守正不泥古 創新不離經

廣州中醫藥歷史上的大創新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廣州處於改革開放的前沿,創新產品不斷湧現,星群夏桑菊、潘高壽蛇膽川貝枇杷膏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出現,並成為享譽海內外的廣州良藥。

夏桑菊並不是一種植物,而是由夏枯草、桑葉、野菊花製成的中藥品牌,其組方源自清代吳鞠通《溫病條辨》的經典理法方藥「桑菊飲」。星群當時就沿用這個經典方子,並獨創保密工藝,在全國率先研制和生產出具有嶺南中醫藥特色的星群夏桑菊顆粒劑。由於服用方便,效果好,產量很快就超過2億包大關。

當時的廣州潘高壽也正計劃生產蛇膽川貝枇杷膏。據漢代《明醫別錄》記載,蛇膽是祛風化痰的良藥。不過,潘高壽並無生產膏劑經驗。最初,潘高壽接受外商建議,簡單地用澱粉作填充劑,但成膏難以存放;之後又改用糊精,糊精又會起粒。隨後,技術人員決意傳承古法煉膏,以蜂蜜作為輔料,採用古法炮製,煉製出藥物濃度高、穩定性好的膏滋,成就了蛇膽川貝枇杷膏的美名。

1990年初秋,廣州潘高壽藥廠收到著名歌唱家、「人民藝術家」郭蘭英寫來的一封感謝信。原來,1986年,郭蘭英從北京南下廣州,創辦郭蘭英藝術學校,一時未能適應濕熱天氣,常感冒咳嗽。後經醫生介紹,服用了廣州潘高壽良藥後,咳嗽之疾得以解決,郭蘭英隨即向潘高壽藥廠寫信表達謝意。

盧其福說,廣州眾多中藥百年老字號能屹立不倒,還頻頻「出圈」,背後原因有很多,但核心就是守正與創新。守正是指不能放棄傳統精華,創新就是要結合新環境、新技術、新需求,做出新產品。

事實上,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一大批廣州百年老字號藥廠相繼遷出中心城區,廣州中醫老字號從聚集一街一地一區到遍地開花,藥廠紛紛建起了現代化廠房,引進先進生產線,利用新科技,做時代良藥。


陳李濟中藥博物館,各味中藥組成了一幅古樸的圖畫。


疫情防治見真章 鄉村振興惠萬民

2003年,SARS病毒來勢洶洶,一批廣州老中醫在中醫藥或中西醫結合的方案中找到疫情防治辦法。廣東省中醫院自2003年1月接診第一例「非典」患者開始,就重視中醫藥優勢,不斷與廣州中醫藥大學鄧鐵濤教授等商討如何運用中醫藥防治疫情,並研制出了一套中醫藥治療方案,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一份由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和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多名專家撰寫的對71例SARS患者中醫藥介入治療結果的研究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組患者臨床症狀嚴重程度改善顯著。

17年後,一場新冠疫情再次肆虐中國,廣州借鑒「非典」時期中醫治療疫病的經驗,讓中醫藥快速介入。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當時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醫一開始就要介入,別到最後不行了才看。」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張忠德也表示,新冠肺炎核心病機以濕毒熱為主,明代名方「達原飲」和漢代經方「麻杏石甘湯」等藥方大有可為。就在這時,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主任醫師譚行華在溫病學說指導下研制出了「肺炎一號方」,包含金銀花、連翹等16味藥,臨床應用後發現對輕症病人有明顯療效。據譚行華介紹,「肺炎一號方」是在梳理總結「非典」等救治經驗上,進行探索和創新而形成的有效方劑。之後,全省定點收治醫院根據臨床需要直接調劑使用,還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公開「點贊」。

2020年11月,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制定了一份家庭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建議清單,3種防治感冒類藥物中有兩種是中成藥,即光華小柴胡顆粒和香雪抗病毒口服液。這兩種藥物的方子都源自東漢醫聖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小柴胡制劑方法已入選省市非遺保護項目,國家衛健委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薦使用的清肺排毒湯也由小柴胡湯與其他經方組合而成。

中醫藥防治已成為中國防治疫情的一個重要經驗。2023年初春,甲流等流行性感冒頻發,廣州又結合本地氣候特點,制定了中醫藥防治方案,提供了多種傳統養護療法、藥膳養護法以及中醫內服預防方,薏苡仁、五指毛桃等嶺南中藥榜上有名。

疫情讓人們感受到了中醫藥的重大貢獻。而廣州中醫藥文化的影響力遠不止於此。2023年2月21日,在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舉辦的「光彩之星」發佈儀式上,廣州香雪制藥榮獲年度「光彩之星」。此次廣東省共有兩個項目入選,香雪制藥是其中一個。讓香雪獲此榮譽的正是其中醫藥產業項目——寧夏六盤山綠色中藥產業園。枸杞、甘草、黨參、當歸等中藥材是寧夏當地的傳統優勢作物,香雪制藥發揮廣州中藥的優勢,在寧夏延伸發展種植基地,既保證了所需藥材的地道,更賦予當地農民自主造血的功能,助力鄉村振興。

事實上,助力鄉村振興已是廣州中醫藥文化輻射力的又一大亮點,廣州走出了從「授人以」到「授人以漁」的新模式,已惠及粵西、粵北以及貴州、廣西、雲南、四川、新疆、西藏等地,助力當地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醫藥吸引年輕人 文脈流淌於煙火中

在中藥領域,廣州擁有陳李濟、潘高壽等12個國有中華老字號,還擁有潘高壽傳統中藥文化、陳李濟傳統中藥文化等國家級非遺項目。在傳承中醫藥文化進程中,一些老字號瞄准年輕人,讓廣州中醫藥變得更加時尚。比如,陳李濟依託百年陳皮文化,利用現代科技,開發出柑普茶、糖果、糕點、涼果等眾多健康時尚飲品。

在廣州,中醫藥文化越來越為年輕人所追捧,不僅大健康時尚產品暢銷,就連煲湯煮涼茶也成了不少年輕人的愛好。記者在清平中藥材市場看到,來這裡選購藥材湯料的有藥材商人,有家庭主廚,也有不少年輕人。「從小就喜歡老媽煲的各種靚湯,都是自己去清平市場買料,大概一個月就會去一次,畢竟那裡料很齊全,一次就買一大堆。」剛大學畢業不久的夏女士說。

廣州清平中藥材市場的「料」,確實很齊全,中藥材品種有500多種,不論是蟲草、魚膠、鹿茸等貴重藥材,還是茯苓、玉竹、當歸、薏米等湯料香藥,在這裡都能夠找到,有現實版《本草綱目》之稱,日客流量3至5萬人次,每年交易額超過1000億元。一位店家告訴記者,這裡每天進行著各式各樣的交易。「有挑選藥材湯料的,有慕名打卡的,更多的是做藥材生意的,這裡的藥材都是銷往全國,還有出口到東南亞的。」這位店家說。

就在這熙熙攘攘的市井煙火中,廣州中醫藥文脈已深深滲入城市的肌理,隨歲月流淌,融入日常生活。

蠟丸工藝

●煮蠟:將蠟加熱融化。

●串圓子:將木球固定在扇形的鐵支子上。

●蘸蠟:待蠟溫降至攝氏70度左右時,將木球入鍋蘸蠟,再取出放入冷水冷卻凝固。

●鎅殼:用刀將木球外蠟皮割開大半,取出木球。

●入丸:將藥丸放進蠟殼里。

●封口:掛蠟封口。

●剪蒂:剪屏或熨平蠟蒂。

●蓋印:用熱牛角印章沾金於密封之處加蓋藥名等。

陳皮加工

陳皮採收

陳皮有柑青皮、微紅皮和大紅皮之分,採收時間各有不同。

●柑青皮:農歷立秋至寒露採收;

●微紅皮:農歷寒露至小雪採收;

●大紅皮:農歷小雪至小寒採收。

陳皮炮製流程

●開皮:用正三刀法或對稱二刀法。

●翻皮:選擇晴朗天氣,讓開好的果皮自然失水萎蔫,質地變軟後翻皮,使橘白向外;

●乾皮:選擇晴朗天氣,將翻好的果皮自然晾曬乾,或置於專用容器,在烘房內烘乾;

●包裝:用透氣性好,無異味和污染的材料包裝;

●存放:在地勢較高、自然通風、乾燥的地方,離地、離牆、離頂存放,3年以上可陳化。




瀏覽次數:679


蓮花時報


199a10e12f43ff00eee98a755967c50.jpg

同創集團-小.jpg

茅台.jpg

超然-小.jpg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