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廣州·粵韻|馨傳山海千百年 聲名從古出莞香

發佈日期:2024 年 04 月 02 日 14:55
  • 分享至:


嶺南千年奇珍莞香,是時間孕育的高雅清香,是東莞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人文歷史孕育的瑰寶,也是中國唯一以地方命名的沈香珍品。古時,東莞香市曾與廣州花市、廉州珠市、羅浮藥市並稱為「粵東四市」,名揚天下。

莞香的故事像一首永不褪色的古詩,浸潤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它曾興旺,亦有過式微,如今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千年香脈,再次散髮幽香。

香史悠久

三月春日融融,東莞莞香非遺保護園內,23萬棵莞香樹,一棵挨著一棵,隨著微風婆娑起舞。莞香非遺保護園坐落於東莞大嶺山鎮百花洞,自唐代起就是四大「皇家香園」之一。跨越千年,這片「莞香祖源」至今香氣氤氳,香農遵循古法種香採香,傳承千年技藝。對著鬱鬱蔥蔥的莞香林,點著香氣高雅的莞香,莞香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黃歐將莞香的歷史之脈對我們娓娓道來。


莞香樹


東漢嶺南已種沈香樹 東莞土壤宜植香

中國香文化源遠流長。秦漢時期,香主要用於祭祀、潔淨、沐浴等場合;魏晉南北朝佛教興盛,使香具有濃厚的宗教意涵;隋唐五代,香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徵,唐代瑰麗華美的香具、香囊,是古人愛香、用香的側寫;宋代,文人墨客不管是在填詞作畫還是在撫琴賞花,又或是宴客會友還是獨居慎思都要焚香。李清照曾作詞贊賞沈香「沈水臥時燒,香清酒未消」。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便繪有「劉家上色沈檀揀香」鋪。元代出現了線香,明清香料更是成為日常生活必備之物。

沈檀龍麝,是我國四大名香。沈香居首,被譽為「香中閣老」和「植物鑽石」。蘇東坡在《沈香山子子賦》中詠道:「既金堅而玉潤,亦鶴骨而龍筋。」 可見其彌足珍貴。


莞香熏香工具:古代香爐


東漢楊孚《交州異物志》記載:「蜜香,欲取先斷其根,經年,外皮爛,中心及節堅黑者,置水中則沈,是謂沈香。」可見,此時嶺南已種植沈香樹。

嶺南種植沈香樹,以莞邑為甚。原因在於:「莞香喜瘠不喜肥,若生長於肥力弱的酸性土壤中,則長勢蓬勃。東莞的大部分地區屬於黃壤和紅壤等酸性沙質土壤,土質堅硬而貧瘠,特別適合莞香樹的生長,出產的香料品質最好。」東莞莞香文化博物館負責人謝靜蘭說,「兩廣」「兩南」,也就是廣東、廣西、雲南和海南是中國沈香的主產區,其中只有莞香是中國唯一以地方命名的樹種。

唐代莞香成為貢品 明代與江南種茶齊名

莞香自唐代起成為貢品,白石嶺、雞翅嶺、百花洞,牛眠石一帶乃四大皇家香園之一。到明崇禎年間,文人將莞香生產與江南種茶相提並論。由於稀缺珍罕,直到明朝,莞香才逐漸放開民間使用和貿易,得以名揚於世;清代,東莞縣內種香和賣香蔚然成風,一度成為當地主要生計產業。

清代,廣東地方官員常常挑選昂貴的莞香精品進貢。「文獻記載,清康熙時期,廣東布政司每年需要進貢沈香一百斤,到了乾隆時期數量上升到了三百斤。」故宮至今有莞香遺存,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萬秀鋒說:「故宮博物院現存數盒清宮遺存的蓮頭香、嚴露香和切花香。為防潮,香料外盒都用錫制。盒蓋上有雲龍紋,盒口處有黃色封貼。」


清代外銷畫《賣香》


天下第一「女兒香」 「帶香嫁娶」風俗傳到今

中國香文化在唐代流入日本,形成香道的不同流派。日本香道志野流派第二十一代掌門人峰谷,常用來自中國的莞香演示香道。他聽說東莞以前女子出嫁時,常以香木為嫁妝。這裡提到的可以作為嫁妝的香料,正是莞香中的精品——「女兒香」。東莞雞翅嶺村,婚嫁之時,「女兒香」是必備的嫁妝,新郎迎親及新娘出嫁前一晚,必用女兒香或柚子葉熬水沐浴,此風俗沿用至今。

在雞翅嶺村,村民湯錦華已開始為兒子今年11月的婚禮籌備莞香配飾。「廣東新娘一般要帶一些黃金首飾,我給兒媳婦備的是莞香手鍊、項鍊、掛飾之類,絕對不輸黃金。」湯錦華出身香農世家,建有貢香居莞香(「女兒香」)傳承基地,內有2萬多棵莞香樹,他本人更是傳統莞香製作技藝省級傳承人。


聚精會神「採頭香」。


明中葉以前,莞香多因外形顏色的不同,被稱為馬牙、鐵面、角香、黃熟等。晚明文獻開始多用「黃熟香」一詞。清代,「女兒香」成為莞香精品的代名詞,雞翅嶺村出品的莞香遠近聞名——這裡是「女兒香」的發源地,種香近六百年。相傳清康熙年間,雞翅嶺村湯氏九世祖、著名香農湯茂千的女兒湯秀香出嫁時,湯茂千把上好的牙香送給女兒作嫁妝。每逢初一、十五,湯秀香把牙香點燃,表達對父母的思念。其時,香氣四溢,眾鄉鄰聞香而至,紛紛詢問所燃何物?秀香答曰:「女兒香」,從此「女兒香」的芳名不脛而走。

清代,大嶺山湯其瀾的《燕山原序》最早提及「女兒香」的地位:「女兒香名,其種異於他處,故九州之遠,京師之人,無不以為天下第一香也。」清初文學家冒襄在《影梅庵憶語》稱贊:「東莞以女兒香為絕品。」根據康雍乾三朝廣東地方官員進貢莞香的記錄,可以推斷「女兒香」的珍貴程度。如雍正十一年,廣東巡撫楊永斌向朝廷進獻莞香9盒,一年過後,楊巡撫「再表忠心」,這次獻上的是「女兒香」,數量只有「一塊,重十兩」。

千年香市

牙香街每年開市「鬥香」 明清莞香銷往各地

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莞香清新而歷久彌香的特質,讓其成為宮廷貢品;而便利的水運交通則讓莞香所在地形成遠近聞名的香市。

東莞寮步鎮牙香街,一口名叫「女兒香井」的古井是當地一景,數百年來井水清澈。相傳,舊時有位姑娘來打水,不慎將佩戴的「女兒香」掛飾遺落井中,古井由此得名。不過,以沈香木作井壁,也許才是井水一直清澈的原因之一。今日的牙香街,拓寬後的路中間嵌著一條一米多寬的青石板路,蜿蜒至碧瓦飛檐的巷弄深處。這條名為「古街香道」的青石板路,正是明清時期莞香貿易的必經之路。


畫中的古代牙香街


明朝初年,由於沿海倭寇和反叛勢力的侵擾,政府嚴禁沿海莞香貿易。1394年,明太祖朱元璋頒布諭令,禁止海外香木進口,只許兩廣所產香木在當地自用。1401年,建文帝發佈詔令,嚴禁走私藩香,違者重罪。清朝中期開始,海南香產量已不多,東莞成為香料的重要來源地,許多商賈轉往東莞購香。

明代起,東莞的莞香種植範圍不斷擴大,制香技術更加成熟,貿易逐漸興旺。民國陳伯陶的《東莞縣誌》記載:「莞香至明代始重於世。」牙香街成為「莞香專業街」,沿街店鋪除了售賣莞香原料、成品熏香、飾品擺件外,也賣各式香爐香具和採香理香工具。逢農歷初一、初四、初七的圩日,更有香農來擺攤,鄉民來趕集,賣香買香,熱鬧非常。

牙香街每年開市有「鬥香」活動,鬥香分兩輪,第一輪是「聞」,除了測試氣味的爆發力和滲透力,還要品鑒香味的「甜醇溫甘咸」。第二輪是「看」,從形、色、觸感等方面評判。兩輪得分相加最高者為「香王」。寮步雞翅嶺、金桔等地出產的莞香曾屢獲桂冠。

隨著清朝「海禁」政策的放寬,莞香銷售路線不再局限於陸路,還通過海上運往蘇杭等地區。

寮步香市歲售逾數萬金 曾為「粵東四市」之一

香市在此發軔,離不開寮步的水路之便。寮步地處寒溪河中下游,始建於唐貞觀年間,距今1300多年。先民們以石建埗,在岸邊結茅寮而居,「寮步」之名得自「草寮石埗」。古牙香街的盡頭正是寮步碼頭(香市古碼頭),古時碼頭可通寒溪河,南來北往的商船聚集於此。

從明萬曆年間開始,莞香產業形成了一條完整產業鏈。莞香在牙香街集中後,在碼頭裝船,通過寒溪河進入東江、珠江,向北經蘇杭而入京師,向南經廣州、香港出口至東南亞、日本、阿拉伯地區。每當運香船集體起航的日子,寮步碼頭總會舉辦祈福活動,人們燃放鞭炮,點燃香木,香氣縈繞、數日不散。


蓮花香爐香煙


靠著牙香街的車拉牛馱和寮步碼頭的水運船載,莞香的芬芳徐徐浸潤了世界。清代「嶺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將寮步香市與廣州花市、廉州珠市、羅浮藥市並稱為「粵東四市」。書中記載了莞香的巨大市場需求:「當莞香盛時,歲售逾數萬金,蘇松一帶(江南地區),每歲中秋夕,以黃熟徹旦焚燒,號為薰月,莞香之積閶門者,一夕而盡。」 據說當時莞香甚是貴重,有「一片萬錢」「1兩香等於1兩銀」之說,莞香熱銷甚至帶動了「中下游產業」,寮步古時曾有一條專營木器的街道,叫作杉街,便是專做裝香木箱的專業集市。

同運一船香 香港得名或與莞香有關

在古代東莞縣,莞香所經之地,多被冠以「香」字,如香山、香洲、香溪等。香港與東莞曾同種莞香樹,同運一船香,傳說香港的得名也與此相關。

有史學家考證莞香在香港的運輸路線:「來自東莞南部及今新界所產之香,恆在尖沙頭之香埠頭,用小舟載至石排灣附近之小港,名香港者,然後改用艚船轉廣州城,遵陸而北,逾南雄嶺直達江蘇省蘇杭一帶。」文中的尖沙頭即如今香港尖沙咀,石排灣即今香港仔。


莞香樹


中國近現代歷史學家羅香林在介紹莞香樹的文章中主張香港的命名源自香樹。作家葉靈鳳先生在《香港的香》一文中寫道:「莞香遠銷至當年蘇杭和京師,香農將他們的出品,從產地集中到石排灣附近的這個小港,從這裡用大眼雞船運至省城,再由省城北運。於是島上的這個小港就稱為香港,附近所住的村莊也就稱為香港村。」香港大帽山腰的川龍村至今遺留有將香木舂粉的水碓、水磨,這些無不是莞香在港的歷史留痕。

香港回歸前夕,2000多名深港青年在深圳仙湖植物園種下「回歸林」——1997棵莞香樹。香港與東莞,不但文化同源,未來也更加香氣與共。

香技獨絕

香脈一度瀕臨斷絕 傳承人研古法恢復香藝

生於自然界的莞香樹,其實很難結香,莞香的形成,充分體現了莞人的智慧。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寫道:「昔之香生於天者已盡,幸而東莞以人力補之。」嶺南先民在東漢時期就開始培植沈香,像「馴化」野生水稻一樣,經過一代又一代技藝的傳承與改良,逐漸掌握了獨特的天然結香技藝。

莞香曾歷經劫難,一度瀕臨絕跡。據《東莞縣誌》記載,清朝雍正年間,莞香曾因朝廷橫徵暴斂而遭受滅頂之災,香農為避災禍,將所種香樹悉數摧毀。自此,莞香文化日漸式微。莞香原產地大嶺山一帶,僅有少數人家保留幾株香樹留作自家使用,曾經熱鬧繁盛的寮步香市也一度沈寂。

當千年香脈歷經磨難,甚至瀕危之際,敢為人先的東莞人再次奮力闖出一條生香之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黃歐走遍了東莞各個山頭尋找莞香樹,並將蒐集到的300多株野生百年莞香母樹集中起來,在大嶺山「百花洞」建起一座莞香種植園。黃歐還在園區開展了莞香製作技藝的生產性保護,堅守古法完成包括移植、折枝、斷根、開香門、育香、採香、理香、揀香、窨香、合香等30余道工序,讓中斷了近百年的莞香製作技藝得以恢復,因此獲評傳統莞香製作技藝國家級傳承人。


莞香製作技藝-採香


不鑿不採不成香 香農代代感恩饋贈

莞香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莞香製作主要包括種香育香、採集加工兩大部分。一塊沈香的形成,從種植、折枝、斷根、開香門、採香、育香、理香、揀香、窨香、合香等,需要經過30余道工序。



在莞香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園,湊近一棵莞香樹細看,一道道人為划出的口子出現在樹幹上。這不是在砍伐樹木,而是在「開香門」。

原來,莞香樹本身並無香氣,那些神秘的香氣來自它的「傷口」:莞香是莞香樹受到動物啃噬、火燒、刀傷等外在傷害後,在自我修復過程中分泌出的油脂受到真菌感染所凝結成的分泌物。

「莞香是時間造就的藝術品,香結的形成,可能需要數年、數十年甚至上百年。」 黃歐告訴記者,「開香門」指的是模擬自然結香的過程。香農在樹幹合適部位進行人為「損傷」,為真菌入侵、感染和繁殖創造條件。一般七八年以上的莞香樹可以「開香門」。


造型優美的沉香木


黃歐在莞香樹下用腳撥開草叢,周圍有一圈明顯的溝壑,這是莞香樹斷根處理後的痕跡,以促進香樹的側根生長。而在每年11月之後,對直徑10釐米以上的莞香樹,就要進行破口處理。一棵樹大概要破5到8個口子,以促進其物理結香。在黃歐的指引下,記者留意到山上泥土里長出了許多黃褐色的菌絲,它們在結香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莞香需要十多種微生物和植物共同作用才能生成,微生物的種類越多,莞香的質量才越好。」

如今,大嶺山上已有3000余畝地重新種上了莞香樹。除了上百年的老樹外,也有新種植的樹苗,還有砍掉枝幹後的莞香樹墩。樹墩上覆蓋著黑色的遮蓋物,保護其上結香的菌類免受陽光直射。「有些人在樹上鑽洞結香,香結好了就把樹砍掉,再花上十年時間重新種樹、鑽洞、結香。我們只是在樹上製造創面,每年採集一個,一個輪回下來就是十年,樹墩旁的小樹苗也就長大了。」黃歐說。

莞香樹林


每年小雪節氣前後,香農將莞香樹內已結香的樹幹鋸開,鑿下含香油的木塊,形成莞香原材料,這時香氣最為純正,是為「採頭香」。「不鑿不採不成香,莞香樹歷經磨難,奉獻一生,為我們帶來美好生活。每年小雪節氣採香的日子,我們都要舉辦祭祀活動,感恩莞香樹的饋贈。」黃歐說。

香結從莞香樹上取下來之後,還需要經過「理香」:香農的專用工具有鈎刀、鋤刀、彎刀等,用來鏟除香結表層的白木層。這時,香農需一手拿鈎刀,一手拿香結,如同雕刻一般,一刀一刀細細鈎鏟。「鏟除白木層,需要精心操刀。力道大了,裡面的沈香會受到損失,力道不夠,則香脂無法顯露。」等到一些黑色油點露出,那就是最純正的沈香,其硬如鐵,滑如脂,色如金,重如玉,沈水而不溶,紋理清晰。用手指蹭幾下,一股異香撲面而來,沁人心脾,這就是沈香原始的香味。鈎鏟下來的白木屑,亦帶有香氣,稱為沈香屑。沈香屑可以磨成香粉,製成線香或粉香。

香脈再續

愛香懂香之人 傳承弘揚莞香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品香、用香。同時,也有更多愛香、懂香的人繼承與弘揚莞香文化。涉過千年之河的莞香香脈,再次散髮出迷人的幽香。

「莞香製作技藝」和「寮步香市」已成功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黃歐、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湯錦華等積極傳承莞香文化,莞香非遺保護園獲評省級基地,目前正推薦申報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黃歐創辦了「尚正堂」,涉及莞香種植、製作、科研、展覽等多個領域,如今年均產業額已達到1.5億元。「要科學地研究它,不然沒辦法產業化。」黃歐說,他與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中國林業科學院熱帶植物研究所、廣州中醫藥大學等科研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對傳統莞香製作技藝進行科學歸納研究,逐步完成《香材分子鑒定》等8個科研課題,並實現科研成果轉化。


莞香非遺保護園


在大嶺山莞香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園,記者看到很多「黑科技」,比如自動澆灌系統,溫度、濕度、土壤酸鹼度實時監測系統,二維碼溯源等,「只要掃一掃,就知道這棵樹什麼時候栽植,什麼時候‘開香門’,什麼時候採過香。」黃歐指著莞香樹上的二維碼說,非遺園實現莞香產品追蹤溯源,相當於給了每棵莞香樹一個「身份證」。

牙香街上,青石板路踏過的車轍蹄印雖已無痕,氤氳香氣歷久彌新。2012年,寮步鎮按照嶺南建築風格翻新了牙香街, 2014年,寮步香市獲評國家級非遺。如今,牙香街已成當地知名文化旅遊景區。漫步老街,只見店鋪林立,60多家店鋪入駐經營莞香產品。香店門口多有熏香,香氣氤氳在紅燈籠與綠蘿之間。莞香香木香料、各式香品、香木雕件、香具香器應有盡有,不時還有莞香鑒賞、香道展演等文化活動。

隨著東莞莞香產業鏈基本形成,東莞已將發展莞香文化產業納入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將形成千億莞香產業集群,打造「東方香都」,讓莞香飄香全國乃至世界各地。莞香不僅在中國深圳文博會、中國山東非遺博覽會、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等大型展會亮相,還遠赴新加坡、德國等地展示。

既是日常也是鄉愁 一城莞香風雅古今

千年以降,莞香氤氳。至今,人們的生活用香離不開莞香,它是香料,是中藥,是用於品聞修心的奇珍,更是傳達心意、融於生活的佳友。

對東莞人來說,莞香可入食,可作藥,既是生活日常,也是難捨的鄉愁。葉偉文是東莞寮步人。「小時候腸胃不舒服,大人會煮莞香茶給我喝。夏天點上香,可以防蚊蟲、防潮,安神助眠。莞香還可以入膳,製作成莞香雞、養生湯。」每逢重要節日,東莞人就在家點燃莞香木片,驅邪避疫;過年時,大家用莞香掃帚清掃屋檐灰塵,迎接新春。離開家鄉的東莞人,也會買一些莞香,寄託思鄉之情。


莞香片


木中取香,樹皮造紙。莞香樹皮也稱作「蜜香紙」,是製造高級紙張的原材料。莞香紙曾備受嶺南望族青睞,他們書寫傳世家譜,非莞香紙不用。莞香紙在晾乾過程中鋪就花草,就可製成漂亮的花草紙,可以用來作畫、寫書法、做燈籠、做書簽。葉偉文小時候收到過用莞香紙製成的書簽,十分雅致。

莞香,也是這座城市千年歷史的見證。2023年4月,東莞發佈全新城市LOGO,以莞香花為原型,莞香成為東莞的城市圖騰。

一城莞香,風雅古今。

識香

市面上有句俗語:紅木論噸賣,黃梨木論斤賣,沈香則是論克賣。即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其特殊的香味仍無法進行人工合成,故十分珍貴。

產於印度、印尼、越南等地的沈香為進口沈香;白木香(土沈香)產於廣東、廣西、海南、雲南,是國產沈香。

油質(揮發油+固態結晶體)含量是決定沈香等級的主要標準。當下,一般油質含量超過10%,價格為10~15元/克,油質含量超過15%,價格為30~50元/克,油質含量超過20%,價格為80~200元/克,油質含量超過30%,價格200為~1000元/克,油質含量超過35%的,為特等品,特等品沈香能沈於水,價格是收藏級的,曾有86克的特等品沈香以170萬元售出。




瀏覽次數:257


蓮花時報


199a10e12f43ff00eee98a755967c50.jpg

同創集團-小.jpg

茅台.jpg

超然-小.jpg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