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廣州·粵韻丨南嶺風光無限好 山川秀麗入嶺南

發佈日期:2024 年 05 月 07 日 14:51
  • 分享至:


南嶺峰巒疊嶂,山水景色如畫。大自然鬼斧神工,將六億年前的一片汪洋「打造」成今日中國南方最大的山脈——南嶺。它既是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又締造出華南和華中迥異的地理氣候,成為守護嶺南大地的生態屏障,為這片土地帶來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生態環境。南嶺余脈末端就是老廣熟悉的白雲山與越秀山,塑造出廣州「青山半入城」的城市格局。

在歲月的長河裡,這裡孕育出馬壩人、石峽文化;西京古道、秤架古道、梅關古道等見證了先民的堅韌不拔、勇於開拓,這些古道構築的「南嶺走廊」上通「三楚」,下達「百粵」,連通了古代海陸絲綢之路,留下燦爛的人文故事。


南嶺溯源


數億年終成廣東「屋脊」

海拔僅千米能擋寒流

連山如水湧,起伏皺波紋。窄徑穿林薄,微光照夕曛。荒村茅店古,石澗細流分。風景故鄉近,遙遙南嶺雲。——清·陳道《過大關》

當你打開世界地圖,把目光聚焦在北回歸線附近,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島的沙漠景觀躍然眼前。不過,在同一緯度,中國的南嶺卻一派綠意盎然。作為中國南方最大的山脈,南嶺有廣東離天最近、海拔1902米的最高峰——石坑崆。

南嶺是中國南部最重要的一座山脈。南嶺這一名稱出現於戰國末期,在秦漢時期定名。因其處於楚國之南,故名南嶺。

假如時光倒流回數億年前,這裡曾是一片汪洋大海。鬥轉星移,從一片汪洋到演化為嶺,南嶺的「成長」可謂歷經「起伏」。

古生物化石見證變遷

廣東省地質調查院高級工程師李宏衛介紹,南嶺已知最古老的岩石壩里組形成於約6億年前,當時南嶺一帶還是茫茫大海。隨著地質運動的變遷,加里東構造運動導致海水退去,地殼擠壓隆起成山,形成了東高西低的地形。接下來,「劇情」反轉,南嶺一帶的地殼又一次下降,海水再次入侵。距今約2億年前,印支造山運動改變了南嶺,這一次,南嶺一帶的地殼大幅度抬升,廣袤的陸地取代了海洋。

這一系列的地質變遷為南嶺留下了豐富的古生物化石資源。在乳源—韶關市區一帶以及英德、陽山、連州等地,考古學家發現了類型多樣的古生物化石,包括珊瑚、腕足類、腹足類、雙殼類、三葉蟲、海百合、蕨類植物、裸子植物等。這些化石見證了南嶺從海洋到山脈的滄桑巨變。

經過6億年的地質變遷,一片汪洋終成廣東「屋脊」。南嶺橫跨粵桂湘贛等省區交界處,東西延綿約700公里,南北寬約400公里的山脈,自西向東,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一字排開,呈東北—西南走向,故又稱五嶺。

氣候屏障守護嶺南大地

南嶺與秦嶺一樣,是中國氣候上的天然分界線。秦嶺是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亞熱帶植物柑橘在「秦嶺以南為橘、秦嶺以北為枳」。南嶺則是亞熱帶和熱帶的分界線,北側四季分明、南側炎熱多雨。從南嶺一側的廣東連州驅車前往另一側的湖南永州,卻彷彿穿越了不同的氣候帶。即使在10月,兩地的溫度也相差10攝氏度左右。

南嶺平均海拔僅1000多米,並不算高,卻是造成華中和華南氣候迥異的重要因素。夏季,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在此受到阻擋,帶來豐富的降水,使南嶺成為北江、東江等的水源地,最終滋養了珠江流域,因此又被稱為「廣東水塔」。

冬季,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行至此處,受到南嶺的阻擋而無力南下。就這樣,南嶺成了一道溫潤的氣候屏障。自宋代(1246年初)至今,近800年時間里,廣州歷史上有記載的僅有九次降雪,最近的一次是2016年1月24日凌晨,可以說是百年一遇。

南嶺之所以能有效地將冷空氣擋在北面,一是,北方來的冷空氣經過長途跋涉後有所減弱,二來,南嶺雖然海拔不算特別高,但山體厚實,多條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緊密相連,形成了一道寬廣的山脈屏障。這種層巒疊嶂的地形使冷空氣在翻越南嶺時再次大大減弱。即便這樣,偶爾也有抵擋不住超強冷空氣的時候。回憶起2008年持續性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龔粵寧說:「那時保護區整片山掛滿冰掛,接著十多天,山上一直傳來噼里啪啦的響聲,像放鞭炮,這是被冰掛壓斷的樹木枝條不斷墜落髮出的聲音。」

大自然打造地質博物館

在地質變遷的漫長歷程中,大自然施展「鬼斧神工」,將南嶺打造成中國南方最大的、可解讀板塊發展與演化的地質博物館。

南嶺擁有集花崗岩地貌、砂岩地貌、喀斯特地貌於一體的地貌奇觀。廣東最高峰石坑崆是一整塊巨型花崗岩,為華南最雄偉的花崗岩山峰之一。南嶺乳源縣洛陽鎮的一處小河谷中,延綿約一公里長的河道上散布著一個個渾圓的小石潭、小洞穴及石窩窩,大小深淺不一,形成「冰川」壺穴。

從空中俯瞰,從韶關乳源到清遠英德,一道地裂橫亙,峭壁如刀劈斧鑿,其間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構成了廣東大峽谷,被譽為上天在廣東留下的一條美麗傷痕。

南嶺一帶還有很多溶洞,其中最獨特的要數「通天籮」。它是一個完全封閉的天坑,深97米,洞口直徑73米,底部最大直徑140米以上,形態酷似一個倒伏的米籮,故名「通天籮」,又被稱為「廣東之眼」,裡邊還藏著一個3000多平方米的地下森林,號稱「中華第一洞」。

文明之火

茅花似雪復如茸,一望平原淺草中。盡日向人揮玉塵,知將何事語春風。——宋·楊萬里《宿南嶺驛二首(其二)》

馬壩人與熊貓同住嶺南

石峽人一夜消失留謎團

南嶺不僅守護著嶺南大地的青翠四季,也為文明進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馬壩人填補華南人類進化系統空白

嶺南發現最早的早期智人——馬壩人就生活於此。馬壩人化石發現的經過充滿了傳奇色彩。1958年5月底,曲江縣馬壩鄉的農民在獅子岩內的溶洞中發現了富含磷肥的堆積物。他們就地開設了一家磷肥加工廠,開始挖取這些堆積物。

當年6月底,農民們在挖掘過程中意外地發現了一塊零碎的人類頭骨化石和一大批古脊椎動物化石。起初,村民把化石放在一邊,並不知是驚天發現。後因機緣巧合,這些化石進入了專家的視野。裴文中、吳汝康等60多名專家反復鑒定後,確定其中有人類化石,將其命名為「馬壩人」。經測定,馬壩人大約生活在距今13.5萬年前至12.95萬年前,填補了華南人類進化系統的空白。

2024年4月17日,記者來到馬壩人遺址——獅子岩。它由兩座石灰岩山組成,往里走進溶洞,只見別有洞天,頂上的鐘乳石還在不停滴水。走上台階,一道縫隙映入眼簾,旁有洞穴。洞穴與縫隙交界處有一塊牌匾,上書「馬壩人頭骨出土地點」字樣。用講解員巫燕玲的話來說,「13萬年時空濃縮於此」。

走進馬壩人博物館,正中央是漢白玉雕刻的馬壩人頭像。這是一個中年男性的頭像,與現代人的臉部輪廓不同,馬壩人眉嵴粗壯、向前突出,眉嵴後方的額骨部分明顯縮窄,向後傾斜。館長肖東方稱,馬壩人是一種介於直立人與現代人之間的中間類型——早期智人。在人類進化史上,頭骨厚度越厚,原始性就越強,北京猿人的頭骨厚度是9.7毫米,馬壩人頭骨厚度是6.85毫米,而現代人的頭骨厚5.2毫米。專家在全球範圍內對古人類化石進行比對時,發現馬壩人頭骨、眼眶(圓形)等特徵與歐洲尼安德特人相似,使人聯想到其與歐洲古人類之間基因交流的可能性,這為「連續進化附帶雜交」假說提供了佐證。

博物館還原了馬壩人的生活場景。約13萬年前,正值冰川期到來之際,全球已開始降溫,但嶺南一帶仍溫暖濕潤。馬壩人與大熊貓、劍齒象等同在這裡生活,依靠採集、捕魚、狩獵為生。


馬壩人頭骨出土地點


嶺南石峽文化與浙江良渚文化已有交流

此外,南嶺還發現了先秦時期古人活動的痕跡。獅子岩兩座石灰岩山之間有一塊峽地,當地人稱為「石峽」。馬壩人化石被發現14年後,工作人員在石峽發掘出大量陶片、石器和紅燒土。後經考古專家多次發掘,石峽遺址先後出土青銅器、陶器、石器、玉器等各類文化遺物1萬多件。考古學家發現,石峽遺址自下而上存在「四疊層」(四個時期的文化遺存):距今約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層;距今約5000~4000年、被命名為「石峽文化」的新石器晚期文化層;距今約3800~3100年的早期青銅文化層;西周晚期到春秋時期的晚期青銅文化層。

在石峽文化時期,嶺南先民已開始使用三足陶制鼎烹飪。他們居住在木骨泥牆建築中,這與黃河流域史前文化流行的建築方法接近。彼時,先民會稻作,會紡織麻布。石峽出土的玉琮與浙江良渚玉琮有很多相似之處,兩者可謂「同款」,顯示相隔一千多公里的兩地在先秦時期已有交流。石峽遺址填補了嶺南先秦古文化的空白,被評為「二十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令人疑惑的是,石峽文化時期的先民一夜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不僅在南嶺一帶消失,別處亦無遷徙蹤跡,留下千古之謎。


石峽遺址出土的玉琮


民族走廊

梅花開盡百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宋·蘇軾《贈嶺上梅》

千年古道書香馥郁 南嶺成為「詩的世界」

古時,對中原人而言,嶺南太遙遠、路難行。不過,正因如此,嶺南可少受北方戰亂波及,為躲避戰亂的先民提供庇護。背靠南嶺、面向南海,又讓嶺南形成對外開放的地理格局。這樣的地理環境為開放包容的嶺南文化形成提供了土壤。

雖說嶺南路難行,但南嶺東西縱橫,山與山「勾肩搭背」處,總會留出或寬或窄的間隙,加以利用,就可形成南北往來的孔道。於是,先民在崇山峻嶺間修起一條條古道,上通「三楚」,下達「百粵」。學術大家費孝通曾提出「民族走廊」的概念,南嶺走廊與藏彝走廊、西北走廊並稱為中國三大民族走廊。如今,南嶺依然留有多條縱貫南北的古道,如穿越大庾嶺的梅關古道,穿越騎田嶺的連州秦漢古道、豐陽—東陂古道等。


梅關古道


在梅關古道開通前,西京古道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在西京古道猴子嶺路段(乳源縣大橋鎮),一條明清時期重修的青石板路沿著山脊伸向山腳,半山腰有一間石砌拱門的亭子,名曰「心韓亭」,內有3座石碑,上面「乾隆十八年」字樣清晰可見,旁有標識牌稱:「心韓」即「崇韓」之意,意在紀念三下廣東的唐代大詩人韓愈。


西京古道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十四那一天,韓愈離開長安。農歷三月上旬,他路過嶺南乳源地界,遇到風雪。傳說他的一隻靴子丟在了雪地裡,被當地村民奉為神物。韓愈去世後,村民將靴子埋葬,在嶺上修衣冠冢,謂之「韓文公墓」,並把韓愈走過的山、西京古道一段分別稱為「文公山」「文公路」,後又建「心韓亭」。

「願借圖經將入界,每逢佳處便開看」,韓愈對南嶺印象深刻,甚至在韶石山下停船,欣賞這山水之美,於是有了「暫欲系船韶石下,上賓虞舜整冠裾」之句。

在南嶺留下足跡的詩人還有很多,宋之問、杜審言、劉長卿、柳宗元、劉禹錫、王昌齡、米芾、元稹、蘇軾、秦觀等,不一而足。僅《大庾縣誌》就收有張九齡、蘇軾、張九成、文天祥、湯顯祖、戚繼光、解縉、袁枚等歷代名人以梅關為題創作的詩二百餘首。

劉禹錫在柳州任刺史時,對韶關的景色念念不忘,在他的詩中,南嶺「梅嶺寒煙藏翡翠」,美得令人心醉。蘇軾多次經過梅嶺,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翻越大庾嶺時,他寫下「今日嶺上行,身世永相忘」,遠望丹霞山,又不禁發出「此方定是神仙宅」的贊嘆。南宋詩人楊萬里來廣東任職,對南嶺秋色贊不絕口,稱「嶺外秋容也自濃」。明代文學家湯顯祖去往廣東徐聞,經梅嶺作《秋發庾嶺》,其中「嶺色隨行棹,江光滿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鵲正南飛」之句,將南嶺的暮色、江水、月光與孤鵲融為一體,令人懷想不已。

三大民族走廊之一 南嶺走廊庇佑先民

行走在西京古道尋找人文印記時,人們不禁要問,古道建於何時?《後漢書》記載,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桂陽郡太守衛颯開鑿西京古道。在當時,西京古道工程浩大艱巨。衛颯風餐露宿,鑿山通道。該路南起廣東英德浛洸,北至湖南宜章,全程500余里,沿山就勢鋪設青石板為路面,並在途中修亭館,建郵驛。這就是「西京路」,後人稱之為「西京古道」。

西京古道開通後,桂陽郡的交通大為改善,百姓逐漸搬到靠近道路的地方居住,形成村落城鎮。嶺南向朝廷進貢的龍眼、荔枝等貢品,經連江從浛洸上岸,經西京古道運抵長安。

不同於西京古道有確鑿的建設時間,位於廣東陽山縣東北部、盤亙在南嶺大東山和天井山的秤架古道開建於何時,還未發現文獻記載。秤架古道南起陽山縣青蓮鎮深塘村,向湖南宜章縣境內延伸,沿途保留著古老的青石板路面和摩崖石刻。古道穿越的山峰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是廣東海拔最高的驛道。清遠地處北江中上游,秤架河是小北江的支流,貨船上可抵湖南,下可達珠三角。學者傾向於認為這條古道始為軍道,繼為官道,最後轉為商道。

唐開元四年(716年),張九齡奉命開鑿大庾嶺(梅關古道),建成古代的「京廣線」。大庾嶺又名梅嶺,位於今韶關南雄北部,坐落於廣東與江西交界處。以前,這裡道路崎嶇,沿途多懸崖峭壁,貨物只能靠人力運送。張九齡親往大庾嶺考察,設計了從南坡比較平緩的地方過嶺的築路方案。梅關古道建成後,可並行五輛馬車。南來北往的郵驛、商旅絡繹不絕,出現「商賈如雲,貨物如雨,萬足踐履」的景象。來自海外及嶺南的貨物往往轉取梅關古道,抵達江西,再沿章水下至贛江,最後進入長江。直到近代粵漢鐵路通車以及粵贛之間通了公路,這條通衢大道才失去它的交通意義。

在古代移民史上,很多族群都選擇在南嶺停下腳步,繁衍生息,從而塑造了多元的民族走廊——「南嶺走廊」。南嶺下的南雄珠璣巷,因鑿通大庾嶺而興盛,成了南遷移民的庇護所和廣府人的祖居之地。這裡被譽為「中華文化驛站,天下廣府根源」,是廣府文化的發祥地。

客家人一路遷徙,在南嶺找到了他們的新家園,繁衍生息,現在,閩粵贛邊南嶺東部山區成了客家人的大本營。韶關始興的滿堂客家大圍是嶺南很有代表性的客家圍屋,有777間房、17個炮孔,儼然一座嚴實的碉堡。

這裡也是瑤族人的新家園。乳源縣世界過山瑤博物館的建築恢宏大氣,裡面展示著瑤族刺繡、服飾、瑤醫、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乳源縣文廣旅體局非遺專家鄧雄華說,從會稽山到南海再落腳南嶺,過山瑤先民一路遷徙,最終在南嶺安家落戶。南嶺的瑤族人口佔全國瑤族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粵北瑤鄉被譽為「世界過山瑤之鄉」。瑤族人能歌善舞,連綿群山處處是歌台。如今,居住在南嶺的瑤族同胞仍喜歡穿上民族特色瑤服,吟唱淳樸動人的瑤歌。

除了漢族,南嶺還生活著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瑤族、苗族、畲族等少數民族,孕育出濃郁的人文風情。


能歌善舞的瑤族人


探秘南嶺

五嶺宗南嶽,群峰冠祝融。路從山半合,亭對海門空。岣嶁豐碑蝕,瀟湘極浦通。冷風如可御,吾欲問鴻濛。——明·高道素《衡岳半山亭遠望》

探訪南嶺深山秘境 古老孑遺物種避難所

對嶺南人來說,南嶺是熟悉的,如同老友;但南嶺又是陌生的,大山深處有什麼,人們無法窺見全貌。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一批批專家走進南嶺,開展自然資源調查和研究,這一行動延續至今,廣東最大的生物物種基因庫逐漸揭開神秘面紗。

南嶺是「丹霞」之名來源地

1927年12月,中山大學兩廣地質調查所主任馮景蘭帶領同事與學生坐火車沿粵漢鐵路考察。近一年後,他們將構成丹霞山的紅色岩系命名為「丹霞層」。如今,中國丹霞已成世界自然遺產,而南嶺是「丹霞」之名的來源地。李四光、吳尚時等地質學家也曾踏上南嶺的考察之旅。


丹霞山國家地質公園


南嶺的動物秘境也有驚人發現。1928年5月,中大學生在南嶺山脈之一——大瑤山首次發現鰐蜥。鰐蜥曾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被稱為「爬行動物中的活化石」。如今,廣東曲江羅坑鰐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鰐蜥野生種群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野生鰐蜥種群。何南是自然保護區內的一名鰐蜥保育工作者,在13年的工作中,他將鰐蜥當作孩子一樣悉心呵護,因此有了「鰐蜥爸爸」的稱號。何南說,鰐蜥沒滅絕的原因或許是「懶」,它一生中絕大多數時間在睡覺,不冬眠時每天要睡十多個小時;冬眠要從10月睡至次年4月。

越來越多的珍稀動物露出真容,有「世界上最神秘的鳥」之稱的海南鳽、廣東特有物種英德瞼虎、中華秋沙鴨、金斑喙鳳蝶、黃腹角雉、中華鬣羚、中華穿山甲等均在南嶺留下蹤影。

「植物活化石」亭亭如蓋

在第四紀冰期,南嶺成功阻擋了寒潮南侵,成為諸多古老孑遺物種的避難所。南嶺山谷溪澗內有比恐龍早1.5億年出現的桫欏。「行人不見樹少時,樹見行人幾番老」,清遠市陽山縣秤架瑤族鄉南木村有一棵千年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南方紅豆杉,有「植物活化石」之稱,歷經千年風雨,依然亭亭如蓋,古樸蒼勁。

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小黃山景區海拔700~1500米處,垂直分布有一片華南五針松原始林,這是世界範圍內目前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的華南五針松原始林。華南五針松別稱「廣東松」,是我國特有樹種,每到冬季都會分泌出一種白色防寒物質,在陽光的作用下顯現出粉藍色,故又得名「藍松」。

南嶺還是一個「花花世界」,新發現、新記錄的植物層出不窮:南嶺疊鞘蘭、南嶺頭蕊蘭、南嶺鳳仙花、南嶺姜、丹霞冷水花、丹霞鴨跖草、丹霞單枝竹、英德假糙蘇、廣東含笑等在這裡爭奇鬥艷。

嶺南國家公園(擬設)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野生高等植物記錄分布有4748種,佔全國的13.19%;野生脊椎動物記錄分布有779種,佔全國的16.69%。南嶺是我國14個具有世界意義的陸地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


華南五針松冬季呈現淡淡的藍色


建設嶺南國家公園面積約1/4個廣州

南嶺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負責人周平告訴記者,崑崙山、天山、貢嘎山、青藏高原都沒有山地矮林,但南嶺保存著最完整的山地矮林。這一現象目前在科學界還沒有合理的解釋。只有一些推測認為,或是因氣候變化,或是因南嶺山地全年的溫差特別大,從而形成山地矮林這一獨特的生命特徵。破解此謎,對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大意義。

2015年,我國啓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廣東省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2020年至2024年,廣東省連續五年將國家公園創建工作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2024年2月,「嶺南國家公園」一名正式浮出水面。

建設中的嶺南國家公園有多大?它的總面積達1932.96平方公里,約是廣州市的1/4,與深圳市的面積差不多大。這座國家公園坐落於清遠、韶關兩市下轄的7個縣級單位中,包括連州市、英德市、陽山縣、曲江區、武江區、乳源瑤族自治縣、樂昌市。

嶺南國家公園(擬設)以南嶺廣東境內的現有14個自然保護地划定,由曲江羅坑鰐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石門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韶關乳源大峽谷省級自然保護區、韶關乳源大潭河縣級自然保護區、韶關乳源青溪洞縣級自然保護區、韶關乳源山瑞鱉縣級自然保護區、南嶺國家森林公園、南水湖國家濕地公園、陽山國家地質公園、清遠天湖省級森林公園、粵北華南虎省級自然保護區、韶關乳源泉水市級自然保護區、天井山國家森林公園等連綴整合而成。

有人說:「黃山歸來不看山,九寨歸來不看水,南嶺歸來不看林。」近日,記者有幸來到韶關市乳源縣大橋鎮,踏足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領略雨中南嶺的別樣風情。它是充滿生機的,漫山遍野新綠覆蓋在墨綠之上;它是朦朦朧朧的,水汽撲面而來,山巒若隱若現如仙境;它也是充滿樂感的,叫不出名的鳥兒不時鳴唱於山間,悅耳動聽。

這幾天,同樣冒雨走進南嶺的,還有一群群熱愛觀鳥的大學生。據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楊昌騰介紹,這一次南嶺觀鳥嘉年華選址乳源的世界過山瑤民族風情園,全國16個城市的34所高校20支隊伍前來參賽。這些年輕人行遍了賽區範圍內的森林、灌草叢、湖泊、溪流,追尋各種鳥類輕盈的姿態,聆聽它們的鳴聲,觀察和記錄它們的形態和數量。

南嶺,這片經過億萬年歲月洗禮的土地,不僅守護著廣東的生態安全與青翠四季,更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一道動人的風景線,讓人回味無窮。


孩子們在接受自然生態教育


十大生物名片

嶺南國家公園(擬設)目前共記錄分布有野生動植物5527種,其中野生高等植物記錄分布有4748種,野生脊椎動物記錄分布有779種。生物名片達10種,中華穿山甲、黃腹角雉、鰐蜥、華南虎、莽山原矛頭蝮、英德瞼虎、南方紅豆杉、華南五針松、廣東含笑、丹霞梧桐等榜上有名。南嶺是廣東省最大的生物物種基因庫,是我國14個具有世界意義的陸地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


鰐蜥

黃腹角雉

華南虎

莽山原矛頭蝮

中華穿山甲

英德瞼虎

華南五針松

廣東含笑

南方紅豆杉

丹霞梧桐



瀏覽次數:396


蓮花時報


199a10e12f43ff00eee98a755967c50.jpg

同創集團-小.jpg

茅台.jpg

超然-小.jpg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