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包小包到輕裝出行藏在高校新生行囊中的時代變遷

發佈日期:2020 年 09 月 23 日 13:17
  • 分享至:

9月中旬,高校新生陸續開始入學報到,經歷了疫情的高三畢業生們,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跨進大學校門,經歷著不同以往的新生活。由於今年的特殊情況,口罩、免洗洗手液、酒精濕巾成為新生們的入學必需品。除了生活用品,電腦、手機和數碼相機這“新三樣”,幾乎成為新生的開學“標配”。

  從20世紀末的“糧票、飯盒、被褥”到21世紀初的“暖水壺、銀行卡、隨身聽”,再到如今的“電腦、手機、數碼相機”,大學新生“開學行囊”的變化,不僅是生活必備品,更是時代的更迭記憶。

  “三件套”:生活學習雙標配

  “我就帶了2件行李,一個行李箱和一個雙肩背,都是換洗衣物。”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一新生張楠來自湖南,他的隨身物品中,口罩、免洗洗手液和酒精消毒濕巾整齊地擺在行李箱裡。“走之前,媽媽反復和我說,要注意個人衛生和安全,別聚會,保持社交距離。”

  “我們還是不放心,跟著過來了。”校門外,有不少家長知道學校目前禁止家長進入,但還是想來送孩子,看看孩子的學校。“因為疫情防控,家長只能送到校門口,可是我想來看著孩子走入大學校門的那一刻,這個背影不想錯過。”

  劉銘做大學輔導員快十年了,在他看來,“00後”大學新生們基本都是電子產品的追逐者,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幾乎“人手一套”。

  “以前的學生大多都是在宿舍安裝台式電腦,一般一個宿舍沒幾台,只有小部分學生有筆記本電腦,也是很笨重的那種。而現在,除了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以外,還有一部分同學購買了平衡車、單反相機等。”劉銘說。

  回憶起自己當年大學入學時,劉銘說已經比以前好多了,不用自己帶飯盒、水壺、洗臉盆等生活日用品。除了把被褥、衣服等大件扛進學校,還帶了銀行卡,還有一個他覺得很時尚的隨身聽。他笑著感嘆,“現在的孩子可能都不知道什麼是隨身聽。”

  一個行李箱:網絡時代的輕裝出行

  在各大高校的現場報到點,和前幾年大包小包的行李相比,最明顯的變化是現在的大一新生都輕裝出行。

  “學校裡很多東西都買得到,而且網購很方便,除了基本的換洗衣服,生活用品之類我都在網上購買後直接寄到學校。”北京郵電大學的大一新生黃岩只帶了一個行李箱來報到。

  因疫情防控需要,學校要求今年新生報到時家長不能進入校園,沒有了父母的助力,一些女生甚至只背一個雙肩背來報導。“我隨身就帶了筆記本電腦和手機,其他生活用品都通過快遞從家裡寄過來,它們比我還早到學校。”

  記者在報到現場看到,現在學生的開學行囊越來越小。新生普遍認為,只要人和手機一起到學校,其他的都可以在網上購買。

  “和當年完全不一樣了,那會兒還要自己從家裡背鋪蓋卷。”來送孩子的一位家長說,20世紀80年代,自己到大學報到時,必備的東西是糧油關係遷移證和戶口遷移證。“我們上大學的時候,是靠糧油關係發饅頭票、飯票來就餐的,如果沒有這個遷移證,就不能保證口糧。另外被褥衣服滿滿兩大包,都是自己坐火車一路背到學校的。”

  寄語新生:在適應中創造出更好的希望

  除了行李的變遷,與往年最大的不同還有疫情帶來的新的生活方式和心態。始於年初的新冠疫情讓中國與世界都面臨了一場重大的生存挑戰。

  “誠然時間無法做到重啟,逝去的生命沒有辦法回來,但人們被災難侵蝕的心靈沒有被病毒嚇倒,更沒有被病毒打垮。”清華大學社科學院院長、積極心理學家彭凱平教授寄語新生:“學術學風建設不是空談,不是道德說教, 而是人的境界和追求。”

  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的大數據研究發現:2020年以來人們的積極情緒確實比2019年顯著下降,但是成就、投入和意義感卻上升了。比較發現,2020年共有十項優勢上升幅度達到統計意義上的顯著水平,它們分別是:寬恕、勇敢、自控力、誠實、公平、謙虛、好學、公民精神、希望和善良。唯一下降的是幽默,段子手少了一些。

  顯然,在對抗病毒的日子裡,雖然有很多人間悲劇,但是人們更看到大災難面前更多人大無畏的積極樂觀的精神。這種精神不僅體現在對病毒所造成的痛苦的堅毅,也表現在失去親人後的堅強,凸顯了人之為人的精神的高貴。

  談及有些高校入學後封閉管理,彭凱平認為,雖然全球的疫情還沒有結束,置身其中的我們進入疫情常態化的生活,這種生活與以往的生活狀態有很大的不同,這需要新生們用新的觀念來適應,並且在這種適應中創造出更好的希望。



編輯:Khai

來源:中新網



瀏覽次數:2734


蓮花時報


199a10e12f43ff00eee98a755967c50.jpg

同創集團-小.jpg

茅台.jpg

超然-小.jpg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