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廣州·粵韻 | 推陳出新嶺南衣 多元文化融一身

發佈日期:2024 年 05 月 09 日 16:10
  • 分享至:


廣東人不僅愛吃,也愛美。千百年來,廣府人將敢為人先、勇於創新、開放包容的精神融入服飾文化中:為適應南方濕熱的氣候,嶺南服飾自古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自然、簡單。秦漢以來,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同時,又融入了多元文化的精髓。特別是近代以來,經濟的發展及對外開放的眼界讓廣府服飾走在了服飾變革的前沿。


南越王墓講解員復刻館藏文物「圓雕玉舞人」裝扮。(受訪者供圖)


漢越融合

漢服與越人服飾交融

越人梳椎髻 穿「貫頭式」衣服

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區展廳內,志願者講解員李思拓身著漢代宮廷舞女服飾,深衣交領,束腰長裙,顯得既莊重又婀娜。更引人注目的是她梳的髮型——南越特色的螺髻,優雅而別緻。她復刻館藏文物「圓雕玉舞人」裝扮,彷彿穿越時空的隧道,將我們帶回那個多元文化交融的時代。

嶺南地區的氣候終年溫暖濕熱,這種獨特的氣候條件孕育出與眾不同的服飾文化。早在史前時期,嶺南先民便展現出驚人的智慧與創造力,他們就地取材,利用石拍工具長時間拍打樹皮纖維,製作出別具一格的「樹皮布」,適宜在溫暖潮濕的嶺南穿著。這種獨特的服飾材料,與同一時期黃河、長江流域的服飾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彰顯了嶺南文化的獨特魅力。

50萬秦軍南下初到嶺南時,他們所見的越人形象充滿了原始而自然的氣息:越人赤腳,常披散著頭髮或將頭髮梳成椎髻束於頭頂,面部、身上、臂膀、大腿上文有圖案,身著「貫頭式」衣服——一種將布剪個洞、從頭套入的簡易服裝。


海南黎族樹皮衣(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圖)


最早風雨衣 追溯至南越國

秦漢時期,中原人移駐嶺南,帶來了先進的紡織技術。1983年出土於廣州南越王墓中的銅印花凸版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織物印花工具。別看它尺寸迷你,零件數量也僅有2個,印出的花紋卻細緻玲瓏,可見,當時的先民已熟練掌握了版印技術。


防水油布鑲邊大襟衫(嶺南衣裳博物館供圖)


「關於風雨衣的起源,人們往往存在一種誤解,認為它源自英國某品牌。實際上,最早的風雨衣可以追溯到中國的南越國時期。」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孫恩樂告訴記者,早在南越國時期,嶺南地區的人們就展現出了對自然環境的深刻理解和適應能力。面對潮濕多雨的氣候,他們巧妙地利用植物油塗抹在織物上。南越王墓出土的黑油絹,質地輕薄、透氣性好,可稱上佳防雨衣料。

這種古老而實用的工藝一直傳承至今。廣東省服裝設計師協會副會長屈汀南收藏的嶺南服飾中有一件民國初年的深色大圓襟防雨大披,便是這種古老工藝的傳承和延續。

南朝「老廣」 愛上木拖鞋

剛剛落幕的春季廣交會,穿著廣東「省鞋」逛展的外商,又讓「老廣」的拖鞋火了一把。其實,穿拖鞋的傳統可以追溯至南朝時期,當時的嶺南先民已經有了穿木屐的習慣。

秦漢以來,中原移民帶來的中原文化大量滲入越族生活的各個層面,影響著嶺南原住民的衣、食、住、行,木屐即為其一。



在中原服飾習俗中,訪友赴宴時通常只能穿履而不能穿屐,因為穿屐被視為儀容輕慢、沒有教養的表現。但在南朝,這種觀念被打破,文人士庶紛紛穿上了木屐,這種習俗也被移民帶到了嶺南地區,並在當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演繹。到了晚唐五代時期,木屐在廣府地區變得更加流行。

穿木屐不僅可以避暑納涼,還能防濕去濕,因此特別受廣府人青睞。木屐的式樣繁多,如棕面木屐和棉布白身木屐,後者上面還繪有素色、彩漆的花紋或繡花紋樣。若是從功能性出發,木屐還分為晴用和雨用。

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詳細描述了廣東穿屐的式樣和穿著方式,提到了婢女和士大夫都愛穿木屐,尤其是在浴後乘涼時。不同地區的木屐具有不同特色,如新會尚朱漆屐、東莞尚花繡屐,且都以輕便為貴。

成形

以漢服為主體的廣府服飾形成

隋唐是廣府服飾的轉折時期,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北方移民帶來中原服飾文化,一方面唐朝時廣州成為中國第一大港,繁榮的對外貿易帶來異國的禮俗與服飾,嶺南服飾文化在碰撞、交融中發展,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同時,禪宗思想深入人心,對廣府人的價值追求和生活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廣府服飾逐漸展現出實用、低調且平淡中見精華的特質。以漢服為主體的廣府服飾體系逐漸形成起來。


清末藍緞地廣繡花蝶紋對襟漢式氅衣


袍衫短襦輕盈飄逸 花卉入織色彩豐富

戰艦猶驚浪,戎車未息塵。紅旗圍卉服,紫綬裹文身。——唐·白居易《送客春遊嶺南二十韻》

唐代,廣州男子穿袍衫、戴幞頭,有時還會在幞頭裡加一條「巾子」作為裝飾。女子的服飾更是萬紫千紅,官宦人家的婦女,上著短襦或衫,長裙腰上可至腋下,用綢帶束扎,寬大的下擺拖在地上,正可謂「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

有一位大食商人,在廣州拜會官員時,透過官員的衣服看見對方胸口上的黑痣。商人十分詫異,目不轉睛地看了半天才明白,官員穿的是極其輕薄的中國絲綢,所以才能看得到黑痣。

「廣府人以開放、兼容的心態接納了蕃商的異域習俗,受其著裝風格影響,甚至有人開始戴白巾、著白衣,以至於外地來的人難以分辨廣府人紅白喜事時的著裝差異。」孫恩樂說。

唐代,廣東的蠶桑生產已經達到五收,遍聞織棉布機杼之聲。隋唐以前,廣東出口海外的絲織品大多來自中原及巴蜀地區,至唐朝,廣東本地紡織產品逐步進入國際市場,銷往日本的「廣東錦」大受歡迎。

唐代,廣東的刺繡工藝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出現了廣繡歷史上最早被記載的人物——盧眉娘。她14歲便以精湛的刺繡技藝入宮,能在一尺絹上繡出七卷《法華經》,被唐順宗李誦譽為「神姑」。廣繡發展至明清時期名揚世界,西班牙人在廣州定制的廣繡大披肩(又稱「馬尼拉大披肩」)精美絕倫,遠渡重洋,成為歐洲女性臂彎間最時髦的點綴。

此外,集翠裘作為嶺南唐代最高工藝的鳥羽衣,其製作技藝令人贊嘆。這件皮衣用百鳥羽皮精工縫製而成,巧奪天工,稀奇而華麗。《太平廣記》中記載狄仁傑智奪集翠裘的故事,不僅展現了這件皮衣的珍貴程度,也反映了當時廣府人對精湛工藝的追求和珍視。

絲織物是官僚貴族的享用品,廣府平民百姓衣服則多用土布縫製,稱為「卉服」。嶺南人巧妙地利用當地豐富的草本植物紡布,用樹皮或葉子織成芒布、紅蕉布,用植物的花織成桐花布、瓊枝布、婆羅布。

白居易詩曰:「戰艦猶驚浪,戎車未息塵。紅旗圍卉服,紫綬裹文身」, 形容嶺南人身著卉服戰袍與紅色戰旗交相輝映;或將紫色的絲帶系在腰上,裸露上身文身的裝束,極富地域特色。


清末紅緞地廣繡金線繡花卉紋對襟漢式氅衣


明清流行百褶裙 細褶多達上百個

鳳尾如何久不聞,皮棉單夾費紛紜。而今無論何時節,都著魚鱗百褶裙。——清·李靜山《增補都門雜詠》

明中葉以後,廣東養蠶業已從唐宋時的每年五收發展到每年七收、八收,紡織業更是成為全國的中心之一。這一時期,廣府服飾憑獨特的風格和精湛的工藝贏得了廣泛贊譽。

我們能從明代人繪制的《陳獻章坐像》一窺當時廣府士人的服飾風貌:這位嶺南大儒所穿的直身款式民服,斜大襟、袖長過手、衣長至腳面,再配以腰間的絲帶,整體造型與道袍頗為相似,既體現了廣府服飾的實用與美觀,又展現了士人階層的儒雅與風度。

在明清兩代南方各地婦女中流行的百褶裙,更是將廣府服飾的工藝與創意發揮到了極致。這種裙子前面平展無褶,左右則打細褶,甚至多達上百個。位於廣州東山的戴縉夫婦墓的周氏白棉布裙便近似這種百褶裙的款式。

此外,女子還流行穿「鳳尾裙」和「月華裙」。「鳳尾裙」形似鳳尾,用多條綢緞逐條拼接而成,每條綢緞上都繡有花鳥圖案,並在兩邊鑲上金線,華麗高貴;「月華裙」則用料10幅,每折各1色,輕彩淡描,飄動時色如月華般清新。張愛玲曾在其名篇《更衣記》里寫道:「裙上的細褶是女人的儀態最嚴格的試驗,家教好的姑娘,蓮步姍姍,百褶裙雖不至於紋絲不動,也只限於最輕微的搖顫。不慣穿裙的小家碧玉走起路來便予人以驚風駭浪的印象。」


清末仕女肖像玻璃畫


直到晚清年間,廣府漢家女子的裝束還保持著明代遺風。在盛行於十三行時期的外銷畫畫家的筆下,廣府地區民間女子上衣基本款是大襟衫,長至膝蓋,寬松舒適。無論是富貴人家還是普通女子都愛穿,只是在材質和裝飾上有所區別。富貴人家的小姐衣襟、袖口和領子都有滾邊鑲嵌刺繡,講究「五鑲五滾」「七鑲七滾」,以鑲滾道數越多越為富麗,鑲滾之外,還要繡上精緻的花鳥圖案,甚至鏤出「福」「壽」字樣,製作工藝十分複雜。夏季的服裝面料則多以紗、縐、莨綢、大成藍及土洋布等製成,輕盈透氣。

廣府香雲紗 被譽「軟黃金」

4月初,香雲紗春夏秀在廣州榮寶齋華麗上演。模特們身穿德國設計師凱瑟琳·馮·瑞星博(Kathrin von Rechenberg)設計的現代香雲紗服飾,衣袂時而隨風而動,時而自然垂立。二十多年前,凱瑟琳甫一接觸香雲紗,便對這種輕薄如蟬翼、光澤如珍珠的面料情有獨鍾。她感嘆:「當你真正愛上香雲紗,你會發現其中蘊含的豐富中國文化。」 為了追尋這份熱愛,她決定留在中國。


凱瑟琳用薯莨汁覆染作品。


香雲紗最初因其穿著走路時會「沙沙」作響,被稱為「響雲紗」,後來以諧音叫作「香雲紗」。早在六百多年前,明代永樂年間,廣東莨紗便已出口到國外,成為當時備受追捧的貿易珍品。

「荔熟蟬鳴雲紗響,蔗浪蕉風莨綢爽」,香雲紗觸感爽滑、穿著涼快,且會隨著時間慢慢褪去塗層,露出褐黃底色,因此穿洗越多越久,便越柔軟值錢,有「軟黃金」的美名。

民國時期的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社會名流、文人雅士,都將香雲紗視為「奢侈品」。一件香雲紗製作的旗袍,是許多女性衣櫃里必不可少的珍愛之物。彼時,以宋家三姐妹為首,著名作家張愛玲、「女中豪傑」史良等都對香雲紗頗為喜愛。清末民初,香雲紗創造了廣東絲織工業史和絲綢貿易史上的輝煌歷史,僅1922年,莨紗綢創匯約萬兩白銀,遠銷歐美、印度、南洋等地。

變革

受近代外來文化影響形成獨特服飾風格

民國時期,嶺南地區的服飾文化經歷了一場變革。受外來文化影響,西方服飾在廣州、香港等港口城市迅速傳播, 官紳、公務員、學生等社會不同階層的人士開始購買制服、西裝等成衣。「現在服裝短寬窄的變化速度,就象電燈線通電那樣迅速嗎?」1925年發表於《廣州民國日報》的一篇文章曾如此調侃,可見當時民眾服裝變化迅速。

「廣幫」定制蜚聲全國

我們經常能在電影里看到富家子弟、僑商及官員在長衫內穿西式襯衫、西褲,腳上穿皮鞋,頭上戴西式禮帽,配上墨鏡、拐杖和洋懷錶,新潮舊式,中西混搭。

那時,西裝和禮服等都被叫作洋服。據《廣州市志》載,清光緒十四年,沙面租界附近的沙基(今六二三路)一帶便有多家洋服店開設,其中有名的是信孚成記和元祥號。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廣州西服店過百家,以昌興街、新民路、永漢路(現北京路)最為集中,為人們量體定制西裝。當時做一套西裝快則三天,慢則一個月,人工費要花去幾百元,相當於一個普通工人數月的收入,可銷路依然很好,有些客人甚至特地從香港過來訂制。昌興街的「金陵洋服」和下九路的「信孚行」是最出名的兩家西服店,有意思的是,「信孚行」的老闆鄧月波不僅精明能幹,還會講英語。

「廣幫」裁縫以精益求精的做工質量、中西結合的獨特設計和細緻周到的服務,即使在當時的上海也能與「蘇幫」裁縫平分秋色。

黃隆生製作首套中山裝

覺得長袍馬褂過於保守,西裝又過於西化,未能充分反映時代特色,孫中山於1923年提出了自己的設計理念——「適於衛生,便於動作,宜於經濟,壯於觀瞻」,既要有中華民族的傳統特點,又要適合世界潮流主張。他建議以南洋華僑「企領文裝」為基礎,在企領上加一條反領,代替西裝襯衣的硬領。

孫中山將自己的設想告訴了台山人黃隆生。黃隆生自幼旅居越南,先學做鞋,後學裁縫,逐漸成為當地著名的裁剪師。他根據孫中山設計要求,裁制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裝。黃隆生參考西歐獵裝和日本服裝式樣,結合當時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和學生裝風格,設計縫製了新式中裝。最後確定了五粒身扣、三粒袖扣、袋蓋倒筆架的款式,孫中山試穿後非常滿意。

孫中山本人對中山裝的大力倡導,使這種服裝迅速流行起來。中山裝成為政府官員的標準服裝,並進一步推動了其在社會各界的普及。中山裝逐漸成為中國人的代表性服飾之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世界公認為中國的「國服」。


曬莨 佛山市順德區博物館供圖


西關小姐站在時尚前沿

辛亥革命後,清朝嚴格的服飾禁忌被打破,風氣逐漸開放,女性的服飾開始展現出多樣性。特別是西關小姐們,她們勇敢地走出家門,步入社會,開始嘗試新的服飾風格。

翻閱上世紀20年代老照片,樸素雅致的短襖長裙成為當時的流行款式,被稱為「文明新裝」。這些服裝的設計注重簡潔和實用,年輕女學生和進步女性穿襖裙時,不施花紋,不戴飾物,此裝束被當時社會視為接受新文明、新知識的象徵,而「倒大袖」上衣是其中代表。

「倒大袖」上衣多為大襟緊身短襖,衣擺呈圓弧形,衣袖長至肘,喇叭形的袖子中露出纖纖素腕。白色或黑色的裙子大多長及腳踝。隨著時間的推移,裙子的長度也逐漸變短,有的甚至略蓋過膝蓋,露出小腿。更大膽的一些則穿上了披風、馬甲、大衣、西裝,以服飾體現女性對平等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在這一時期,旗袍作為女性服飾的代表也經歷了巨大的變化。一開始,旗袍腰身寬松,袖長至手腕,衣長至足踝以上。隨著西式收腰裝袖等工藝的引入,直筒旗袍退出江湖。

然而,時尚總是不斷變化。起初,無領旗袍流行,1921年立領旗袍再次流行。到了1934年,大高領旗袍盛行,其領型獨特,兩端高而中間較低,形狀酷似馬鞍,因此廣東人稱之為「馬鞍領」。高開叉旗袍流行了兩年就變了,衣長也忽長忽短,長時及地短時至膝,唯一不變的就是袖子越剪越短,最後無袖旗袍大行其道。這些變化不僅展示了當時社會的時尚趨勢和審美觀念,也反映了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角色的變化。

引領

嶺南衣書寫「廣貨」傳奇

「廣貨」成時尚風向標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廣州再一次站在潮頭。上世紀80年代,每當黃昏降臨,西湖路上燈光璀璨、人潮洶湧。不寬敞的馬路兩旁數百個攤檔,每個攤檔拉一根電線亮起一盞電燈,卡式錄音機里播放著港台流行歌曲,簡易的木板上擺著琳琅滿目的新潮商品:香港流行的喇叭褲、牛仔褲、蛤蟆鏡等時尚服飾。大學畢業不久的屈汀南和朋友每晚來這裡當「街邊仔」,售賣他們白天生產的牛仔服。

據他回憶,西湖路夜市大約七點半開始,攤主們七點就做好了準備,隨著管理員的一聲哨響,大家便推著車子衝去搶佔擺攤的好位置。「96元一套牛仔服爆款,三四個小時售罄。有時一晚上能掙一兩百元。」屈汀南說。他在西湖路賺的第一桶金,為他日後成為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奠定了基礎。

西湖路夜市的燈光熄滅不到五個小時,凌晨5點,距離西湖路數百米的高第街熱鬧了起來,檔主用竹架、鐵架在街內搭起300多個簡易的攤檔,兩旁都是店鋪,街道中間是用鐵絲隔開的「車仔檔」,沿街的鋪面背後幾乎都是家庭小作坊,前面紅紅火火做生意,後面直接製作、縫補。1984年上映的著名電影《雅馬哈魚檔》里,海仔就是高第街個體戶的一個代表。「來廣州不去高第街轉轉,都不好意思跟別人說你來過廣州」是20世紀80年代的流行語。高第街的名字迅速響遍大江南北,成為改革開放初期第一個服裝批發市場,北京秀水街、武漢漢正街,都是學習高第街的商業模式後才發展起來的。

當時的「廣貨」能成為全國時尚的風向標,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夠「潮」。香港市面上剛有新款流行,過不了兩天,西湖路夜市和高第街檔口就會有同款出售。比如,蝙蝠衫、踏腳褲、蛤蟆鏡、喇叭褲、花襯衫等,都是先從廣州出現,然後一波又一波向全國輻射,成為一個時代的流行符號。


當代南派中式服飾 嶺南衣裳博物館供圖


南派服飾嶄露頭角

作為廣東率先對外開放的產業之一,從最初的引進外資和技術,發展來料加工、來樣製作、來圖製作和補償貿易,到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鏈,再到培養出一批批優秀的本土設計師,廣東服裝業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歷程。

除了引進眾多香港企業來珠三角投資辦廠,世界50多個服裝名牌的生產基地在廣東各地扎根,牛仔褲、襯衣、皮衣、羽絨製品、帆布製品銷往世界各國。深圳時裝、虎門成衣、中山休閒裝、佛山童裝、普寧襯衣、大朗毛織、新塘牛仔、鹽步內衣……廣東服裝產業和品牌日益壯大,廣州、東莞的西裝設計製作和管理都已達到很高的水平。廣東的服裝生產形成特色,以廣州和虎門物流為主體的完整紡織服裝產業鏈逐漸形成,面向全國的時裝批發和零售銷量獨佔鰲頭。

「廣東的服裝產業,強在完善的集群與產業鏈,是設計師的大舞台!」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廣東設計師協會常務副會長林姿含來自北方,對她來說,大學畢業後到東莞發展無疑是一個明智的決策。她設計的一款黑色長裙,短短三個月就為老闆帶來了幾千萬元的收益,這不僅是她個人才華的展現,更是廣東服裝產業鏈成熟的體現。

這片充滿活力和創新的土地,湧現出了大批優秀的本土服裝設計師。憑借對流行服飾規律的敏銳洞察和對本土審美追求的深入理解,他們將廣繡、潮繡、香雲紗、馬面裙、漢服、扎染蠟染等非遺技藝融合時尚,用中式美學傳遞東方之美、展現技藝之精、奏響文化華章,創造出了具有南派特色的服飾風格,不僅在國內市場上受到歡迎,還在國際時裝界嶄露頭角。


「2024廣東時裝周-春季」開幕式上展示的設計作品。


「小單快反」再寫新傳奇

當下,「小單快反」模式正從廣州出發,改變著世界服裝快時尚行業。在珠江邊番禺新基村一個車間里,印花機開工轉動著,「我們提前設計了布料印花樣板,市場上一旦有訂單,工廠就下單給我們,完成面料印花後發給成衣工廠生產。」 制衣廠老闆李先生說,接到訂單後,乘地鐵前往海珠布匹市場進料,單程僅半個多小時,當天即可開工;幾天後,制好的成衣裝上小貨車,分發至三水、肇慶的倉儲廠房,一樁生意就這樣「極速」完成。

據瞭解,光是番禺區就有3.4萬多家服裝企業,其中有7281家為服裝製造企業。尤其是在番禺南村鎮,塘步東村方圓3公里的範圍內聚集了上千家服裝工廠,一棟四層小樓內可能就集齊了壓折、縮水定型、針織等環節的廠家,上下樓、左右鄰拼起了一條全產業鏈……工人、廠房、原料和客戶都能在這裡迅速獲取。

「小訂單,平價格,高週轉」,每天,大量市場需求從全球各地湧來,強大的供應鏈讓廣州服裝製造業呈現出「小」「快」「省」的特點,能快速響應時尚消費需求的多元化和即時化趨勢。一旦測試款服裝在平台上火起來,後端工廠就能迅速跟進生產補貨,可短時間內將需求轉化為產品,若不達預期則中止生產。

「廣州是中國最大的紡織服裝交易中心,依託‘世界工廠’腹地和完善的供應鏈,一批企業成長為‘世界級’品牌,再次書寫廣貨新傳奇。」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秘書長陳韶通說。


「金頂獎」設計師李小燕的作品(資料圖片)

「2023廣東時裝周-秋季」亮相的非遺服裝。(資料圖片)

屈汀南作品(受訪者供圖)

吳桐、孫恩樂設計的抽紗時裝(受訪者供圖)

設計師林姿含在作品中巧妙融入莞香花元素。(受訪者供圖)


廣府服飾

從遠古時期至當代社會,廣府紡織品、服裝、配飾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憑借南方獨特的人文地理和海上絲綢之路優勢,廣府服飾自成體系。尤其是近代廣府服飾始終站在中華服飾文明變革的前沿,最終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南派服飾藝術風格。

服飾變遷

先秦時期

炎熱潮濕的嶺南,先秦越人就地取材, 製作出別具一格的「樹皮布」,穿著「貫頭式」衣服——一種將布剪個洞、從頭套入的簡單服裝。

秦漢以後

中原漢族服飾與南越族服飾交融發展,繁榮的對外貿易帶來海外服飾元素,嶺南服飾文化在碰撞、交融中發展,廣東錦、廣繡、香雲紗遠銷海內外。

近代

商業發展和中西文化碰撞,中西結合的服飾引領全國服飾時尚。

改革開放以來

服裝加工業蓬勃發展,服裝時尚潮流走在全國前列。




瀏覽次數:559


蓮花時報


199a10e12f43ff00eee98a755967c50.jpg

同創集團-小.jpg

茅台.jpg

超然-小.jpg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