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旅人程婧波:用故事探寻有限生命中的无限

發佈日期:2023 年 05 月 08 日 10:38
  • 分享至: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时空旅行者。”程婧波在2023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在澳门科学馆科幻主题活动中用这样一句话为自己的主题“时间旅行简史”做总结是意味深长的。她将时间的话题抛出来,邀请每一位听众加入,共赴一场时间旅程。

从进入科幻写作时,程婧波就一直在处理时间的议题。刊登于1999年《科幻世界》的处女座《像苹果一样思考》很难不让人同时联想到亚当夏娃在伊甸园里摘下智慧之果的时刻、万有引力提出者牛顿被苹果砸中的那个下午,以及1964年人们第一次看到比利时画家雷内马格列特那个身着西装的“人类之子”脸上的那颗绿苹果时的惊异瞬间。在文学创作与阅读中,有时候一个词或一个意象就足以链接多重时空。苹果显然是这样一个词。

苹果同样出现在《倒悬的天空》中。在这个关于“海豚座”星星的科幻故事里,程婧波又一次用到了苹果。

“很多人都曾经把世界比喻成一个苹果。雨城也像一个苹果……人们就像寄居在果核里的虫子,从来无法看见果皮外面的模样。”这一次苹果成为人类困境的隐喻,时间在封闭的空间中静止。于是在雨城歌雷蒂亚斯港,收集声音的“我”将希望寄托在会唱歌的海豚姬亚娜身上,并见证着她越出水晶天,成为海豚座星星。同时也揭晓了关于平行时空的秘密:“原来,我们的世界都是和另一枚苹果长在同一株树上!”故事成为一种突破时空有限性的有效手段,可以让我们看到宇宙的无限。

程婧波对于时间议题的关注还体现在对文本外部形态的设计上,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作品中对时间的有意排序。比如《萤火虫之墓》的日记体形式。从2月16日穿越盛夏之门到2月19日正在谢幕的绸红色宇宙再到2月22日自由落体城的魔术师与2月25日玫瑰骑士,以及最后的2月28日一具骨骼或者两具。每一章看起来仅是3天的微小变化,在故事里却讲述了“我”从出生、6岁、12岁、18岁的成长故事,又是3的倍数。数字“三”在中国文化中对虚与多的指代是不言自明的。而这个故事要拷问的是,时间真的越长越好吗?故事告诉我们,当美丽的皇后陷入无限虚空和无限的时间之河中时,是要发疯的。

对这一问题的追问在《去他的时间尽头》里又进了一步。因为无论在身前还是死后,我们都会被困在时间里。如果真的被困在了时间里,我们该怎么办,这是作者在询问的。

这个故事的外部形态要比《萤火虫之墓》更加复杂、细碎。从开始的第133天,到最后的时间尽头之后,一个短篇小说竟然切分成了24个小节,这些小节又分别将故事发生的137天做了线性的排列。故事不再放在遥远的传说或者未来世界中,而是置于当下的现实空间:北京。一个叫李正泰的年轻人发现自己不断地循环到前十四个小时的人生中。循环的故事已经被许多人以各种方式讲述过,影视作品也乐于将这样的议题与悬疑故事相结合。诸如我们熟知的《恐怖邮轮》《开端》《逆势营救》等。程婧波的故事也有拯救的外壳,如故事的后半部分李正泰一直想要救下跳轨的女子。但她的故事里没有拯救的惊心动魄,更多地是呈现现代年轻人日常生活的百无聊赖、内心的孤独,以及寻找温暖的渴望。到了故事的最后她给了我们一个意外,原来被拯救的王毛毛也是一个困在时间里的人。更让人惊喜的是原来时间是可以相互给予的。最终,两人走出时间的困境,却又发现彼此不愿失去曾经的美好的记忆。新的一个难题又摆在面前,有限的记忆与无限的生命如何选择,你可以在作家的故事中寻找答案,也可以寻找自己的答案,如果你有了自己的答案,那么你也将有一个新的故事。

《倒悬的天空》一书中还收录了一篇访谈,程婧波谈起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创作经历时提到:人和人的联结总是很奇妙的,她很珍惜过去时光中的读者来信。而同为80后,笔友也是我人生记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那么权且把这篇短评当作一封笔友的信,寄给曾跟我说过“我们好像在那里见过的”时间旅人程婧波。(文/魏维) 


作者简介:魏维,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创意写作课程2022级博士生,武夷学院中文系讲师,武夷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曾在《福建文学》《北京文学》《武夷》《闽北日报》《武夷山》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作品多篇。在《福建文艺评论》《台港文学选刊》(增刊)等刊发评论作品多篇。



瀏覽次數:1011


蓮花時報


199a10e12f43ff00eee98a755967c50.jpg

同創集團-小.jpg

茅台.jpg

超然-小.jpg



回最頂